文化强市领潮“百千万”⑤ | 产业振兴,让“百千万”更具生机活力
东莞+ 2024-08-02 10:13:52

如何用文艺、文化、文明的力量去赋能“百千万工程”?今年6月7日在东莞举行的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深调研活动上,东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表示,东莞作为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有着丰富的制造资源和创新精神,非常适合推行符合年轻人表达的“制造美学”,推广“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城市产业IP。

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创新产业模式的建立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更是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持续动力源头。振兴文化产业,就是持续提高文化生产力和造血功能,不仅能在“文化强市”建设中,领潮“百千万工程”,建设美丽乡村,更能让“百千万工程”伟大蓝图更具文化亮色,更具生机活力。

东莞去年举行的全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提出,力争到202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6.5%。近年来,东莞积极探索“文化+”产业融合,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也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了强大的赋能能力,增添了一道道文化“亮色”。

■东莞积极打造“潮流东莞”城市名片,发展潮玩文化,有力推动了潮玩产业的发展 记者 李梦颖 摄

魅力潮玩,让“百千万”更时尚

走进东莞石排镇的潮玩中心,琳琅满目的各式潮玩产品,让人应接不暇,爱不释手。该潮玩中心目前已入驻了20多家潮玩企业,涵盖整个产业链,新增年营收约5.41亿元。同时还将通过潮玩嘉年华等融合多种潮流元素的品牌活动,推进复合多元文旅业态的形成,拉动本地经济文化发展。

从风靡一时的吉祥物冰墩墩、拉伊卜,到受全球玩家追捧的摩动核国风机甲模玩、金属DIY潮玩“拼酷”,作为东莞“制造美学”的亮点的潮玩一次次引发关注。作为“中国潮玩之都”的东莞,也因潮玩IP云集,频登世界舞台。近年来,东莞更是积极打造“潮流东莞”城市名片,发展潮玩文化,有力推动了潮玩产业的发展。

东莞潮玩中心摩动核出品的国风机甲星 记者 李梦颖 摄

“潮玩名镇”石排镇,2023年潮玩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共有95家企业,总产值达到107.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级规模,集群发展潜力巨大。接下来该镇将继续全力推动“潮玩名镇”及潮玩片区建设,构建高端要素集聚、文化活力迸发的平台生态,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石排样本”。

其实,石排只是众多围绕“潮流东莞”,大力发展潮流文创产业的镇街之一。中堂、万江、大岭山、茶山等镇街围绕本土文化特色,也通过系列保护及扶持政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以中堂龙舟为例,近年来小龙舟、龙头摆件、龙舟办公产品、龙舟文创生活品等,借潮玩东风“出圈”,逐渐“火爆”起来。

早在2018年,该镇就制定了《中堂镇龙舟文化发展规划(2019年—2021年)实施方案》,通过联合高校及省内知名创意产业企业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积极扶持民间龙舟模型工艺品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拓展了东莞龙舟文创更广阔的市场,也使龙舟非遗制作技艺和龙舟文化更好地实现传承创新,更是让更多的龙舟手艺人某得了福利。

目前该镇已设计文创产品近30款,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其中制作龙舟小模型的比较活跃的师傅就有近20位,“80后”“90后”“00后”逐年增加。他们制作出来的文创产品赋予更多潮玩内涵,深受市场欢迎,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文创产业。“80后”手艺人陈楚明研创的《独占鳌头》龙舟头套装入选“东莞礼物”,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国际友人购买,并与故宫博物院、新华网等合作定制了龙舟头套装。

潮流文旅,让“百千万”更精彩

今年“五一”首日,东莞跻身全国热门迁入地排行榜第十。5月5日进入全国消费热度TOP10城市,位列全国第六。其实,这已经不是东莞的第一次了。一是东莞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丰富,二是长期不遗余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成果显效。特别是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农业、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跨界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打造出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今年“五一”期间,东莞精心策划推出了9条旅游精品线路和360多项文旅体活动,各个镇街也趁节假日打造自己的文旅活动品牌。茶山镇就依托国家级非遗茶园游会,全镇文旅系统全力出击,用一场场集非遗、文旅、美食、潮玩于一体的“文化大餐”,将传统与时尚花样碰撞,吃喝玩乐一站式打卡。其间整体接待客流量超200万人次,文旅销售额近2000万元,带动全镇经济消费约3000万元。

■围绕重要节点,发布文旅路线,打造品牌活动,拉动文旅产业发展,在东莞越来越普遍。图为2024茶山镇茶园游会 记者 罗嘉怡 摄

围绕重要节点,发布文旅路线,打造品牌活动,拉动文旅产业发展,在东莞越来越普遍,手法也越来越娴熟。比如这个夏天,通过“龙舟月”活动,道滘镇的美食集市和直播带货,中堂的非遗研学之旅等,搭乘龙舟文化顺风车,赋能“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通过荔枝经济带旺夏日消费:不管是大岭山镇的东莞荔枝文化周,还是大朗镇的佳果游园荟,或是厚街镇的品质荔枝文化消费节,围绕“东莞荔枝文化”做文章,以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擦亮了东莞荔枝文化品牌。

特别是,东莞近年来重点围绕年轻化、时尚感做文章,通过系列名片和品牌建设,统筹引领全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因此“潮流文化”“东莞制造美学”等贯穿始终。不管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等展销活动上,还是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西溪古村“元宇宙”等文旅项目建设上,乃至上述常规的文化供给上均如是。如近年来东莞美术馆联盟、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已先后成立,以联盟化的形式,集中力量建设东莞一系列文化品牌,推出高质量展演、阅读、创作活动,通过市镇村(社区)三级服务体系,“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产业化,让“百千万”更亲切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龙舟邀请赛暨龙舟嘉年华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会长宋俊华曾表示,非遗与乡村是互动共生的关系,非遗可以通过产业赋能、组织赋能、人才赋能以及文化、生态赋能,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东莞通过非遗墟市、非遗创意设计、非遗产品开发等方式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不断走进市场,走进市民日常生活。其中在近200项市级及以上的非遗项目中,龙舟、莞香、腊味、小吃(美食)等类别,更是探索出了成功的产业化道路来。

5月14日,抖音电商好物市集·中国好沉香活动暨莞香文化节启动仪式在东莞寮步中国沉香文化博物馆举行 记者 曹雪琴 摄

“中国沉香,东莞制造!”这是在中国沉香行业广为流传的佳话。围绕东莞莞香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莞香制作技艺和寮步香市两个,年产值过亿元。中国香博会连续十三届落地东莞,吸引了众多香企、消费者汇聚于此交流与创造,都在为东莞“国际香都”正名。

今年4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202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东莞市尚正堂莞香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就建有保护园、博物馆、研究院、传承基地等,打造了一个集莞香生态种植、旅游观光、生产加工、科研开发、鉴定检测、交易展览的文化产业平台,走出一条工艺融合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我们要主动拥抱市场,加大它在现代生活价值的探索,促进‘文化+’的产业跨界融合,建立起多元多层产业体系。”该公司负责人黄欧说。

镇街(园区)中,大岭山围绕莞香产业实施建设的莞香大数据云、生物科技基地、莞香特色小镇会客厅,都是应用现代科技打造莞香产业中心聚集地的重要举措。寮步镇努力擦亮“香市”文旅IP:通过串联牙香街、香江公园连片打造香市古镇,做强莞香抖音电商直播基地QIC质检仓一体化运营中心,高标准举办国际沉香文化产业博览会,促进“香市”复兴。

“东莞腊肠”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发布会 记者 郑家雄 摄

无独有偶,在东莞,腊味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样成为非遗技艺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东莞人钟爱腊味,因此从民间作坊转变成现代企业的不少,近年来每届东莞腊味节,都有30多家企业亮相,遍布各镇街(园区)。百年老字号“矮仔祥”就是吕衬婵父女手上,通过“非遗+产业”融合发展,从曾经的家庭作坊生产模式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的典型代表之一。目前,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发展为拥有1万多平方米现代化标准厂房的综合性企业,并积极联动社会各界共同探索腊味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

纵观全市,东莞龙舟月、采香节、客侨文化节、开腊日、非遗墟市等品牌活动,以及致力于把中山路打造成全市第一条集非遗展览展示、传承体验、文旅研学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街区的石龙镇等,都在通过非遗产业化的形式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赋能“百千万工程”。

文字:记者 沈汉炎 图片:记者 李梦颖 罗嘉怡 曹雪琴 郑家雄 赵浛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