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领潮“百千万”① | 定向创作,让“百千万” 更具文化自信
东莞+ 2024-07-29 09:10:12

编者按:

近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建文到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要持续让文化“特色”成为“百千万工程”的“亮色”,推进文学惠民、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在东莞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大背景下,在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市文广旅体局、市文联支持下,近年来东莞各镇(街)村(社区)以文化多维赋能“百千万工程”,用实际行动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了全面反映文化强市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成效,东莞日报推出“文化强市领潮‘百千万’”系列报道,立足文旅体发展全局,分别从精神归属、诗意栖息、文化活力、新质空间、产业驱动等层面,立体反映文化强市赋能“百千万工程”的成效和亮点,让读者了解在文化强国和“百千万工程”中的东莞实践。

近几年来,记者每每走进基层采访,总有不一样的感觉。每当谈起当地的历史、文化、乡村变化、特色文化品牌等,几乎每名村民都能跟你畅聊起来,不仅稔熟,且充满自豪感。谈到兴头上,他们还能唱念或朗诵起来。他们所唱念朗诵的都是他们的村歌,或描写本土生活的快板、文章,甚至与本村历史文化相关的顺口溜……

随着近年来“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文艺家与基层文艺骨干开展合作创演,产生了许多独属于本镇(街)村(社区)题材的文艺作品,如村歌、文学作品、快板、小品等。此外,许多镇(街)村(社区)也启动了文史著作编修工程,村史馆、主题展陈列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系统地向人们展示、普及本地文史和现代化建设成绩。

正是有了这类精准的文化挖掘和产出,定向的文化品牌建设和文艺作品创作和宣传,村民们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如数家珍,也更具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首批作家工作室启动仪式现场 记者 陈帆 摄

特色品牌落地

“双轮驱动”效果明显

在持续让文化“特色”成为“百千万工程”的“亮色”,推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上,茶山南社等古村落的文旅品牌运营、“中国作家第一村”的品牌打造等,不断加快了关键领域工作上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大力支持下,“中国作家第一村”从概念化向实体化文旅综合体落地,让官仓这个沉寂了300余年的客家古村活力再现,无处不诗意:村庄美化、道路硬化、庭院亮丽,宛如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开。

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首批作家工作室启动仪式活动现场 陈帆 摄

今年以来,作家村研究起草了管理章程,启动首批工作室,修缮美化“作家村展馆”“麒麟会馆”“墨影书房”“世纪田园”等设施,推动专题展览“作家村发展史”和“东莞打工文学”布置,助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东莞创作研究基地等4个文学创作研究基地挂牌,围绕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东莞文艺论剑等活动品牌,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等,不断增强村民建设参与感,精神、物质获得感,产生了良好的双效应。

记者在走访时常常看到村民们与驻村作家们互相问候、串门聊天,也非常自觉地维护村中的设施。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近年来的变化有目共睹,来到这里的作家们也都成了朋友,我们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乐观和自信。”

其实,结合本村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打造实体化特色文化品牌的不仅仅是作家村、南社村,万江正丫村等水乡村落的龙舟特色、清溪铁松村等山区村落的麒麟特色等比比皆是。万江滘联、寮步西溪等社区(村)结合本地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创建了“楹联文化村”。滘联社区依托水乡文化建设项目,正重点开展“六个一”活动,力争3至5年打造成名扬省内外的“中国楹联文化村”。

定向文艺创作

村(社区)文化各具亮色

“一首好歌,无数次唤醒心中珍藏的记忆。”谈及“百千万工程”中众多广受群众喜闻乐见的趣事,“斗村歌”必然霸榜。“‘创作一首主题歌曲’是市文联助力‘百千万工程’方案中‘六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谢岗镇在这方面是一个典型。”市文联党组成员、三级调研员叶新源不止一次向记者推荐谢岗镇。

据悉,为文艺助力“百千万工程”,市文联和市音协先后指导了谢岗、凤岗、茶山等多个镇街(园区)完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百千万工程”专题歌曲。其中,谢岗镇不仅推出了主题歌《星空下的平凡》,更在2020年根据镇12个村(社区)的历史人文、群众愿景进行创作,实现村歌全覆盖。同时还举办了“村歌嘹亮”专题晚会,现场248名本地村民与专业演员共同演出,观众达900人次,线上直播观众264489人次,受到全镇各村(社区)群众好评,打造了一张立体式的“美丽乡村”名片。

谢岗镇“村歌嘹亮”晚会现场 谢岗镇文化服务中心 供图

市音协主席崔臻和对谢岗的“一村一歌”活动给予高度赞扬:村歌是一个村的精神文明象征、喜闻乐见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村歌的创作不仅记录乡愁、传承文化,也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好方法,希望谢岗能够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建设活动,把各村(社区)特色用歌声唱响谢岗,唱出东莞,唱到广东。谢岗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燕斌也告诉记者,现在的谢岗镇,唱村歌、演村歌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娱生活,更增强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

谢岗镇“村歌嘹亮”晚会现场 谢岗镇文化服务中心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为全市各镇(街)村(社区)定向创作文艺作品的不仅仅只有音乐,根据市文联“六个一”计划,还有文艺演出、采风创作、专题联展、品牌活动等,各文艺家协会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与镇(街)村(社区)文艺骨干开展创作合作,创作属于具体镇(街)村(社区)的文艺作品,比如市朗协的“诗意东莞”朗诵会的原创作品,围绕本土题材、本土创作、本土演员、本土制作的本土原则创作;市作协的“挂镇联村”驻点创作等皆是此类,对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村民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等均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土文史挖掘

激发市民桑梓情怀

在本月初市文联召开的深入实施文艺助力“百千万工程”推进会上,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许燕转透露,今年以来该协会积极与茶山镇合作,重点支持覆盖茶山全镇18个村(社区)的“茶山镇村志编修工程”。同时围绕东莞村(社区)相关内容,以东莞30年以来的历史为表现内容,举办系列展览和设计展。

据悉,茶山镇向来注重本土文史挖掘,已出版了《东莞市茶山镇志》《茶山乡贤》《茶山历史建筑图志》等众多文史著作。《南社村志》更是第四批中国名村志丛书5部志书之一,广东省2020年唯一入选村志。2022年该镇启动的村(社区)志编修工程,成为东莞首个全域范围内编修村志的镇街。

■2024年5月1日,在茶园游会开幕式上,以“村村修志”巡游方阵的创新形式,宣传茶山镇村志编修工程。 茶山镇村志办供图

“每个村有每个村的历史传承、有自身的文脉,修志就是把这种文脉更好地通过文献的方式来进行传承。工作期间我还蛮感动的,这不仅是一个修志的过程,更是一个宣传的过程,从工程启动开始,居民的向心力和文化自信就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工程合作方东莞理工学院文传学院党委书记阎江说,希望通过村志留住记忆,通过修志让茶山在文化强镇上有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特色。

陈贺周是茶山土生土长的文史学者,30年来一直默默耕耘本土文史,编撰出版了《茶山历代碑刻》《茶山古建筑装饰文化》《茶山文史论稿》等著作。“村史、村志历来被视为一村之全史和一村之全录,是记录一个村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传承历史文明、记录乡土文化、激发桑梓情怀等重要作用。”陈贺周表示,茶山镇村志编修工程是茶山第一次全面编修村志,谱写茶山1500年来的历史文化长卷,意义非凡。

2024年3月12日,茶山镇村志编修工程推进会,东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刘念宇作村志业务培训。(袁松煜摄)

随着近年来“百千万工程”的持续深入实施,编修村志、开设村史馆、举办镇村文史主题展览等举措在东莞大地上不断开花,各文艺家协会也积极走进基层,通过各自的方式对镇村文史进行挖掘、展陈和宣传。如今年3月市摄协启动东莞市“百千万工程”摄影创作系列活动“看见百村千变万化”,成功签约的两批“百千万工程”文献东江的子项目,正在创新创作的展现中堂潢涌历史的“集锦式摄影长卷”作品等。各文艺家协会、镇街此类举措也不胜枚举。

文字:记者 沈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