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实事 解难题⑬|东坑“丁彭黄”片区:三生融合绘美景 都市桃源入画来
东莞+ 2023-12-21 08:13:37

漫步于东坑镇山水新天地南岸碧道,一树树风铃木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喇叭状的风铃花色在粉紫之间惊艳绽放、美不胜收,为初冬的岭南小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岸碧道位于东坑镇中心区北部,在这里有一片由丁屋村、彭屋村、黄屋村三个村相连的“丁彭黄”片区,置身其中,美丽圩镇建设所带来的变化已跃然眼前,山水风光与林立厂房交相辉映,阡陌田园与烟火气息和谐共处,青山碧水与现代产业在这里相得益彰。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东坑镇紧抓“丁彭黄”片区入选首批全省典型村、全市典型村的契机,大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以“美丽圩镇”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着力实现产业味、人情味、旧村味“三味协调”,力争将“丁彭黄”片区打造成有人气、有烟火气的城市“桃花源”,带动片区集体效益、群众收益、群众幸福感“三提升”。

东坑力争将“丁彭黄”片区打造成有人气、有烟火气的城市“桃花源”

兴产业

一三产业协同发展

初冬时节,彭屋村银都旧改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桩基隆隆,工人们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推进圩镇高质量发展,不仅要“环境美”,还要“产业美”,只有产业兴旺,才能为农村发展持续造血,建设“内外兼修”的美丽圩镇,构筑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

在美丽圩镇建设中,东坑镇坚定“工业立镇”提升集体经济水平,着力推动“丁彭黄”三个村工业从粗放型向精致型发展,把农村自身薄弱的“造血”功能提升起来。

“我们主要从盘活集体资产和提升工业物业效益方面着手,加快村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东坑镇“百千万工程”“丁彭黄”片区一线指挥部工作组组长黄国洪告诉记者,彭屋村银都旧改项目和鸿信彭屋工业城项目已于今年7月份动工建设,黄屋村也正在推进沙涌铁皮厂房“工改工”建设项目,丁屋村就城中村改造“一村一策”规划方案在进行完善。

在镇一级层面,东坑镇已经为全域发展制定了每年8000万元的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的镇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出台了3年共1500万元的招商资金奖励方案,促进村(社区)主动“大招商、招好商”,发展乡村特色现代化产业园。

在发力工业经济的同时,东坑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推动“丁彭黄”片区一三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消费型循环经济,结合创建省级文化旅游特色村与“山水连城”特色,发展“田园+文化+消费”结合的一三产业协同经济,错位发展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和潮流文化。

走进黄屋村,古味浓厚、如诗如画的场景扑面而来,颇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风韵。这里乡村风貌保留相对完整,基础设施完善,周边路网通畅,未来将主要发展潮流文化。

“村里发展潮流文化的第一个项目是打造青年创业街。”黄国洪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东坑由镇属企业东晟集团与丁屋、彭屋、黄屋合股成立东坑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丁彭黄”片区进行开发,该公司正在统筹黄屋村沿湖泊和公园边的房子,计划连片打造成青年创业街,并以青年创业街为载体发展“丁彭黄”片区商业项目,增加村民收益的同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青年创业街主要承担吸引人流、聚集人气、打响品牌等重要任务。”黄屋村党委书记黄旭芬补充说,将通过对房屋统一设计改造,集中引进酒吧清吧、潮玩店铺、网红餐饮等店铺,开发滨水酒吧街区、潮流街区等区域,通过酒吧、音乐台、特色夜市和创业摆摊街等点燃夜间经济,打造文化休闲消费聚集地。

力争创建丁屋村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实配套

打造“家门口”服务品牌

一步一景,处处皆画。在彭屋村马腰岭荔枝公园,沿着休闲步道一路走来,只见园内绿植环绕,不少市民在这里打卡,遛狗、散步、休闲,好不惬意。

“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大家都不愿停留。”彭屋村党委书记彭锦安告诉记者,如今,通过优化绿化,打造休闲步道,设置石凳、庭院灯等进行建设或升级改造,让村民切实享受到了美丽圩镇建设带来的成果,打造了人人受益、舒适娱乐的休闲开放空间。

马腰岭荔枝公园带来的幸福变化,只是东坑镇通过增设公共空间,实现幸福生活共享共建的一个缩影。从黄屋节点起行,沿着村道在黄屋、丁屋、彭屋三村间穿梭,古祠堂、古戏台、水上栈道、山体公园、鱼寮广场、月明湖畔、月亮雕塑等景观映入眼帘,真正实现“时时有景,处处有景,步步有景”,立体式呈现出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新面貌。

在推进美丽圩镇建设过程中,东坑镇致力于提升“人情味”,侧重提供更实用更舒适的公共服务和配套。

马腰岭荔枝公园

持续深入抓好抓实主题教育,抓住“老人、儿童、外来务工者”三大群体,强调“自己村庄自己建”,以美学和功能提升为主,东坑镇将在“丁彭黄”片区深度完善基础设施,通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非遗体验馆、丁屋太傅馆、名家工作室、足球场、停车场等一批“站、馆、园、场”,打造“家门口”服务品牌。

在政务服务方面,东坑镇将在“丁彭黄”片区增设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与游客服务中心进行功能整合,划分党建展示、非遗文化展示、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融合图书驿站、爱心驿站、儿童活动场所等空间,实现服务游客群众“零距离”。

在公共服务方面,将不断增加公共设施供给,计划新建停车位,新建小型运动公园,举办“村BA”篮球赛事等群众性活动;建设榕树公园、休闲坐凳,种植遮阴乔木,以满足群众运动健身、休息纳凉的现实需求。

在优化教育医疗服务方面,聚焦“一老一小”,建设“家门口”放心托育园,加快建成松实附小,再深化松山湖集团化办学优势,创建“全链条”优质教育体系;与此同时,优化社区卫生北站医疗服务,持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等覆盖面,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此外,东坑镇还将统筹利用好“丁彭黄”片区的150亩农地,打造集农业科普、农旅观光、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农业研学基地,强化全民农业科普教育。

既要面子,也要里子。东坑镇将美丽圩镇建设与民生福祉、城市发展紧密相连,一项项实的举措,在不断刷新圩镇颜值的同时,持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位于南岸碧道的风铃木花

提颜值

“城中村”变“城中景”

农房经过“微改造”后成为了“网红店”。走进东坑镇彭屋村的一间饮料小食店,老板表示,这主要得益于东坑镇持续推进美丽圩镇的建设。

“以前这里和东坑以前的老村没什么区别,环境卫生也不是很好。”老板彭启隆告诉记者,现在经过政府的改造,这里的环境变得非常漂亮,水、鸟、田地什么都有,来这边玩的人也多了,所以自己就把老房子改造了一下,做成一个茶饮小食店,现在有不少客人和游客来这里打卡消费,对于本地村民来说,好处非常多。

“在美丽圩镇建设过程中,我们重点下好环境综合整治这个最易见成效的先手棋。”东坑镇城管分局局长黎维峰介绍,东坑镇全力推动“丁彭黄”片区人居环境提升“先行一步”,制定了片区管理方案,统筹规范了三村的清扫保洁、绿化养护、市政管理,重点落实了一条严管路、一条示范街道、两个小公园的建设,推进了旧村“三线”、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了绿化美化、清理残旧铁皮建筑、“赤膊房”美化改造等八项工作,片区面貌逐步焕新。

通过健全“三个一”工作法,东坑镇不断推动“红格善治”,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东坑镇党建工作办副主任卢礼和告诉记者,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一支“多元合一、一员多用”的常态化治理队伍把美丽圩镇建设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圩镇人居环境品质提升行动,让高质量发展蓝图在“丁彭黄”片区可知、可感、有共鸣。

“丁彭黄”片区内有古村、有古树、有古文物,农村环境优美,“古味”底蕴浓厚。东坑镇着力推动片区提升“旧村味”,把昔日杂乱的“城中村”变成“城中景”,实现绿色生态共享。

加速推进“城中村”改造、“赤膊房”改造、“平改坡”等一系列村容村貌提升工程。东坑镇将充分摸排老旧房屋情况及村民回迁意愿,探索通过回购回收方式推进统租管理,采取“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修缮老旧房屋,加强规划管控,形成古朴乡村建筑风貌带。

强化文化赋能,美丽圩镇建设的“一池春水”将被更好激活。通过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东坑镇努力在“丁彭黄”片区绘就一幅乡村诗意画卷。

“以旧村活化改造为契机,我们还将探索发展多元化体验式文旅项目。”丁屋村党委书记丁小毅说,将着力打造山水交融、人文浓厚的品质民俗文化体验街,不断提升村容村貌,力争创建丁屋村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努力绘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图景,人与自然、城市在这里和谐共生,功能齐全的都市慢生活理想地正在照进现实。

文字:刘志斌 图片:梁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