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学古诗⑧|从范仲淹诗看宋朝文臣的志士节操
东莞+ 2023-02-10 14:17:55

代表作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宋朝可以说是古代文明的一个巅峰,这是一个文人学者辈出,艺术美学堪称一绝,但又内强外弱、危机四伏的朝代,它令人向往又令人唏嘘。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共历18帝,享国319年。宋朝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我们走进北宋,通过《江上渔者》来认识一位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的北宋名臣、济世良相范仲淹。

看到鲈鱼美 想到百姓苦

《江上渔者》首句,“但”的意思是“只”,但爱鲈鱼美,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轻声读前两句,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是啊,随着春天的到来,江边热闹起来啦!大街上人来人往,人们热情地打招呼,聊家常,不时发出一阵阵的笑声。江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原来是爱那鲈鱼味道鲜美,请你再次展开想象,这些往来人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是的,他们也许在争相抢购,也许在讨价还价,也许正坐在江边酒家的餐桌旁等着鲜美的鲈鱼上桌呢。

在欢乐的同时,请想象第二个场景:“一叶舟”,它那么小,那么薄,在浩瀚的江面上,多么像一片叶子啊,仿佛随时都有可能被袭来的波浪掀翻。一个浪头袭来,小舟好似被吞没;浪头过去,小舟才显露出来。就这样一波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小舟就在这潮起潮落间,一出一没,真让人心惊肉跳。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同一个世界,江岸江面,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状况。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得同情渔者,他们为了生计,冒死在风波里捕鱼,我们也想提醒往来人,这美味的鲈鱼,是渔者用生命在搏斗而换来的啊!

士大夫的节操与担当

这首诗语言质朴,只用事实对照,没有进行评论,却唤起了人们对渔者的同情,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注意。诗言志,要深入理解一首诗,我们必须知诗人:“江上往来人”,为什么只有范仲淹关注到了渔民的生活状态呢?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苦读及第,历任兴化县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他“文武兼备”“智谋过人”,但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知多D

“渔夫”在中国的文学形象中,有几种类型。一是隐士型渔夫,比如写《渔歌子》的张志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二是志士型渔夫,比如写《江雪》的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倔强、高傲的渔夫;三是普通型渔夫,他们打鱼就是为了生活,这样的渔夫是渔夫中的绝大多数。可是,他们不怎么美,所以很少有文人关注,但是范仲淹关注到了。

因为范仲淹不仅是个文人,他更是当地的父母官。写这首《江上渔者》的时候,范仲淹正担任苏州知州,这出没风波里的渔夫就是他手下的老百姓。如果只是文人,那你无论喜欢哪一类渔夫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一个父母官,如果能够用现实主义的眼光,而不是浪漫主义眼光来看自己的百姓,能够同情他们的辛苦,那才是一个有情怀的好官。

童眼看历史

宋朝内盛外弱,在内,有像范仲淹这样的名臣支撑着国家,在外,受到各方敌人入侵,屡败屡战。相信你一定记住了这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这是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当中的名句,意思是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国君忧虑。范仲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朝为官,实施新政,其中的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都是造福百姓的举措,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沉沦下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栏目主持:海霞姐姐

特邀嘉宾:杨雯雯,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心小学教师,东莞市小学语文第四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文字:赵海霞 整理 制图:郑伟华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