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
《出塞》(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武力非常强盛的时代,正因武力强盛,唐朝出现了一个诗歌流派叫“边塞诗”,专门书写边疆风光和战斗生活。唐朝几乎所有重量级的诗人,包括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但从数量和质量双重角度排名前三名的是王昌龄、岑参和高适。这三人中,王昌龄生活的年代最早,写边塞诗最早,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最好,号称“七绝圣手”。
选王昌龄的《出塞》来代表唐朝的边塞诗,也代表唐朝的尚武精神,还有一个原因,就像诗里写的那样,尚武可不是穷兵黩武,打仗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追求功名,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活着。所以最好的边塞诗既要体现报效国家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又要怀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同情心。
边塞诗体现雄壮的“大唐气象”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唐朝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首句写景,在时空的大背景下,王昌龄挥洒如椽巨笔,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融合。回望历史,秦汉之始,边关便修筑长城以防胡人侵犯,在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边关与胡人征战不断,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自然成为历史的见证。
保家卫国,这是军人的天职,从秦汉时代开始,一直到唐朝,一代一代,军人之所以舍生忘死不就是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吗?有了这样的信念,所有的牺牲就有了意义,前面的苍凉就衬托出后面的悲壮。所以说这首诗的意境非常雄壮,这不就是“盛唐气象”吗?
这首诗还有个弦外之音。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主张如果能有卫青、李广那样的好将军把守边关,敌人是不敢南下的,又何苦非得让这么多士兵万里出征,远望明月不得团圆?这首诗又包含着对当时唐朝的一些批判反思,耐人寻味。一首七言绝句,把千年的历史,万里的将士们舍生忘死的豪情,以及对明君良将的渴望融为一体,写得既苍凉悲壮而又意味深长。
科举选贤举能,打破士族世袭制
早在太宗时,唐统治者就文武并重。以史为鉴,唐朝的文武并重之举,既避免了像十六国北朝的好勇斗狠,又回避了像东晋南朝的文弱不竞。唐统治者的文治集中体现在科举制度上——科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进步。庶民可以借科举登第,而士族也不得不借科举而维持门第,通过科举选贤举能,打破了隋唐以前的士族世袭制,避免了阶级固化和人才的流失,保证了国家人才的质量。而提到科举考试,就要读一读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46岁,奉母命第三次进京赶考。放榜之日,孟郊终于进士及第,喜不自胜。诗的前两句把困顿的往昔和得意的今天对比,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此时的诗人可谓扬眉吐气、得意洋洋。高中之后的诗人纵马长安,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成语“春风得意”“走马观花”就出自于这首诗。
童眼看历史
唐朝的皇族因有着胡人血统而秉持尚武精神——高祖李渊的母亲是鲜卑族,李世民母亲窦皇后也有胡人血脉。玄宗即位后决心彻底解决边关问题,采纳宰相张说建议,改府兵制为雇佣兵制。各地民夫就再也不用轮流戍边,可安心发展生产,许多失业人口应征从军,解决生计问题的同时缓和了社会矛盾,实在是一举多得。且士兵长驻各地,有利于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为增加军事力量,唐玄宗还颁布了《练兵诏》;为解决军粮短缺的问题,他扩大屯田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玄宗将雇佣兵制推广到全国。他还在边地设置了十大兵镇,由节度使镇守。
在玄宗的努力下,统一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收复了沦陷37年的西域碎叶,击败并俘虏突厥可汗,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唐朝的军威令四方震慑,拂麻(今罗马)、大食等72国也纷纷派遣使者来唐,向玄宗称臣。
栏目主持:海霞姐姐
特邀嘉宾:子玉,本名尧鑫,松山湖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