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学古诗⑤|采菊东篱,陶渊明为何不断被模仿?
东莞+ 2023-02-10 11:53:30

代表作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初年。东晋偏安南方,朝政废弛,世家大族把持权力,权臣内斗不已,一般读书人根本找不到出路。这正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背景,也是陶渊明终日饮酒的大背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想发奋努力却没有空间,怎么办呢?陶渊明的诗给了人生另外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就是返回自然,跟自然融为一体。如果说,一往无前是儒家的思想,那么乐退安贫就是道家的境界。从此,儒道互补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得志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失意时寄情山水,采菊东篱。进可攻,退可守,这不仅是诗的新境界,也是人生的新境界。千百年来,它丰富着中国人的选择,也抚慰着中国人的心灵。

坚守内心的澄明之境

今天我们要品读的《饮酒》(其五),也许会让你对陶渊明,对那个时代有更深的认识。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开头,诗人就给出了一对矛盾。所谓“人境”,就是人口密集、喧闹扰攘的热闹地方。“结庐”意为盖草房子。在人口稠密的地方盖几间草房,怎么会听不到车马喧闹呢?第三、四句,诗人自己给出了答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不觉得喧闹呢?因为他的心已经远离名利场,尘世的喧嚣对他没有意义,自然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小隐于山林,大隐于市朝。”一旦心静下来,就算在市井中、朝堂上也会觉得无比安宁。

回归本真的悠然自得

摒弃了世俗追名逐利的价值观之后,人总要找到新的人生支点。如果不为功名利禄,人到底为什么而活呢?下面的四句,也就是全诗的第二部分,有了解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自己家的篱笆下随意采摘菊花,不经意间一抬头,南山就这样自然而然映入了眼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上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美不胜收。此时小鸟也疲倦了,正成群结队地返回树林。鸟返回山林,人也返回自然,一切全都回到了自然而然的本性当中,这不就是一种人生的新境界吗?

得意忘言的超凡境界

在这样的生活中,陶渊明到底有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呢?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第三部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样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里的真意,绝不是用逻辑来思考的,而是要用心灵来感受的。感受到了,就是得到了。既然得到了,又何必非得把它表达出来呢?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也是中国哲学的超凡境界。

童眼看历史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隐士。什么是隐士?可能有人会说,就是隐居的人吧。其实,隐居只是其中一个条件,隐士首先得是“士”,也就是读书人。只有既是读书人,又有机会做官,只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高洁追求,发自内心不愿当官的隐居者,才能叫隐士。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

陶渊明本来是彭泽县令,刚上任八十多天,有一个傲慢贪婪的上级官员到彭泽县去检查工作。县里的小吏对陶渊明说:“请束带见之。”意思是让陶渊明卑躬屈膝地讨好官员。可是,陶渊明是个刚直、有骨气的人,他丢下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直接挂印辞官,回家种田去了。

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成为真隐士,也只有真隐士才能写出《饮酒》这样的好诗来。

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的鼻祖,在他之后,唐朝的王维也罢,孟浩然也罢,宋朝的范成大也罢,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田园诗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

知多D

为何诗名叫《饮酒》却没有写喝酒?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辞官归隐后,陶渊明没钱买酒了,只要有谁送他酒,他一定痛饮,饮酒后就爱写诗。就这样,酒喝了不少,诗也写了不少,归拢一下,足足有20篇,都命名为《饮酒》。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首,是《饮酒》系列中的第五首,所以叫《饮酒》(其五)。之所以叫《饮酒》,不是写喝酒,而是诗人喝了酒之后写的。

栏目主持:海霞姐姐

特邀嘉宾:谭景洋,东莞外国语学校教师,东莞市小学语文教学能手,东莞市第二批小学语文名优教师研修团成员

文字:赵海霞 整理 图片:郑伟华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