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科普之翼 育创新之魂 圆莞邑科创之梦
东莞+ 2022-09-22 08:39:21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定位。

今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东莞市系列活动主场活动正式启动。今年全国科普日东莞市系列活动将围绕聚焦东莞市战略性产业领域,面向市民需求,促进素质提升,创新打造“科普+科创”“科普+产业”“科普+文化”跨界碰撞等四大亮点。

长期以来,东莞市科协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切实履行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作出了积极贡献。

东莞市科协在科学传播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成效显著,2020年东莞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5%,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先后被中国科协、广东省科协两级科协授予“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和“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主场活动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等荣誉。

■东莞市科协“科创点亮航天梦”主题展览启动仪式现场

科技资源科普化,科创科普并驾齐驱科学新高地

当前,中国已经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科普工作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

《意见》指出,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东莞市有关领导表示,东莞正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核心提升发展能级,提升城市品质,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科普工作,营造浓郁的科创氛围,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厚植莞邑大地创新沃土,是助力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有力保障。”

聚科技力量,强科普之翼。东莞市科协紧抓松山湖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助力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聚焦战略导向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等科技重点领域,积极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引导东莞的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创建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已经推动联合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一批平台建成科普教育基地,传播效果良好,受到广泛好评。

此外,东莞市科协也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对公众开放,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很好地发挥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端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加强科研精兵交流合作,高端智力服务创新驱动

东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春扬表示,一直以来,东莞市科协坚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厚植创新沃土,强化高质量科普资源供给,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意见》的出台赋予东莞市科协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使命。我们要继续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为东莞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大的力量。”

加强学术、技术交流,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东莞市科协借力“科创中国”试点园区推动科普价值转化。

围绕“科创中国”试点园区建设,东莞市科协打造优质科普生态,举办了2021年中国(东莞)智能终端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绿色创科日活动、2021“欧创赋能东莞智造”海智项目、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座谈会、2021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峰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充分发挥了科协作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的作用,有效促进了科技领域人才、技术、成果、资金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对接,为东莞科创制造强市建设迈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力量。

全面拓展海外科技交流合作,东莞市科协还协助省科协在东莞举办了2020年度“海智计划”工作座谈会,共商我省“海智计划”工作实现新发展的良策。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市科协指导全市科技社团举办多场“东莞创新论坛”、学术沙龙和学术年会,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打造科普阵地高效平台,实现科学普及零距离

扩大科普阵地,让科普服务直达基层。

东莞市科协近年来大力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以企业、镇街、社团等为阵地,完善四级联动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进一步丰富科普资源。

据悉,东莞市科协利用科普专项资金创建各类科普阵地,2018-2022年间共创建了11个东莞市科普示范镇、20个东莞市科普示范社区、7家东莞市创客培育中心、20所东莞市创客培育学校、32个东莞市科普教育基地。

2017年以来,有27家单位被命名为“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3家单位被授予年度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称号;4家单位被中国科协命名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大力推进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东莞市科协有力推动了科普社会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工作,丰富了科普的表现形式,打造高效的科普平台。尤其是构建行业类各色科普教育基地,为东莞吸引和培育高科技人才做出贡献,补充了东莞产业创新发展的人才后备力量,助力东莞产业升级发展。

提升基层科普能力,答疑解惑促民生、惠健康

科普惠民。一直以来,东莞市科协围绕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出要强化基层科普服务,深入开展科普工作。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东莞市科协组建了涵盖33个镇街(园区)的54个市科技志愿服务组织及团体,注册科技志愿者4540名,全方位提升科技志愿服务水平。

围绕市民最关心的健康、安全、生态等话题,东莞市科协打造了一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并形成品牌。依托科学馆,东莞市科协打造了“流动科学馆”巡展、“健康新生活”科普系列讲座暨义诊活动、“科普大讲堂”系列活动等。联合有关职能部门,举办了包括垃圾分类、食品安全、生态文明、航天航空等主题展览共19场,内容贴近群众生活,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疫情防控期间,市科协积极动员全市各镇街(园区)科协、科技社团、科普阵地开展新冠肺炎应急科普工作,引导公众科学抗疫,服务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工作。其设计制作的科普挂图,受到镇街科协广泛好评,制作的疫情防控专题挂图得到东莞市委宣传部认可。

构建市镇全域科普体系,创新发展科创、科普振两翼

通过加强各级各类科普组织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了我市基层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了全域科普体系。

尤其是在镇街一级,各镇街科协组织在科协战线的实践工作中,不断涌现出有创新、有实绩、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亮点,打造科普零距离,亮点纷呈。

在完善科普阵地建设方面,万江街道共建专用科普长廊70个,现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科普社区2个、市级科普社区8个;石排镇成功建成太和社区科普馆、下沙村科普馆两个基层核心科普场所,专项投资建成一批专题科普平台;黄江镇建设遥控车辆模型竞技赛车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禁毒教育中心,扎实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

在打造特色科普品牌活动方面,东城街道推动科普创客建设,累计资助9间学校开展科普创客建设活动,资助总额达77万元;麻涌镇科协强化青少年科技教育,探索打造校园科学馆,近5年投入50多万元;石龙镇科协通过线上线下双结合,开启全民科普新模式,举办了5场大型科普活动,受惠者达5万多人次;南城街道致力打造“科普南城”活动品牌,联合社区、学校、园区举办各类科普活动;长安镇积极开展科技进步系列活动、全国科普日暨科技嘉年华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创客大赛等系列活动。

科普信息化智能升级,科学精神科普资源落地生根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让科学精神落地生根,科普信息化是必然走向。科普工作必须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发展,大力发展线上科普。

近年来,东莞市科协加强科普资源开发和整合,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能力,多渠道推进数字科普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建设即时、泛在、精准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科普升级与进步,深度引领大众素质提升,达成全民素养和素质双重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形成打下坚实根基,也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奠定基础。

东莞市科协依托“一网两号”,同步开通了微博、抖音等平台,逐步完善科普全媒体传播网络。与专业媒体合作,进一步提升科普信息化的工作实效。通过全媒体传播矩阵,东莞市科协切实增强了科普传播时效,提升科普活动质效,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积极组织动员重点人群连续三届参加广东省全民科学素质大赛,连续两年举办东莞市“我是科学小达人”评选活动,坚持以点带面活跃科普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市科协在科普项目资助中还设置了科普原创视频、科普传播运营专项,鼓励科普教育资源数字化转换,拓宽科普传播渠道。

面向未来,东莞市科协将调动全社会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科普供给效能;紧抓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上多做贡献。

■中国散裂中子源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讲座现场

延伸阅读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二大科学装置之首,全世界第四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观测对象的尺度能达到分子和原子层级,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重要了科技支撑,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诸多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散裂中子源于2015年获批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荣获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科普参观基地。基地主要科普活动包括每年5月份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各类科普进校园、科普展出等专题科普活动等。

■学生参观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普教育基地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省首批四家省实验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围绕材料科学,聚焦于金属材料、陶瓷材料、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先进制造和装备等十大研究方向。粤港澳大湾区首家材料科学博物馆——松山湖材料博物馆位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园区,常设“原子织造:从元素到材料”“文明之光:材料与人类文明”两大展区,全景式呈现了材料作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与划时代变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简称“电研院”)于2007年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和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共建,是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东莞市首批校地共建平台之一。电研院建成了面向本地电子信息产业的3个院士工作站、9个研究中心、11个公共实验室等60余个行业重大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形成了多项创新的高科技应用成果,有力推动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由“加工型集群”迈向“创造型集群”。

东莞市气象局科普馆

东莞市气象局科普馆,建有气象天文科普馆、综合探测基地、市气象台、影视中心等科普设施,是一所综合类科普基地。2020年12月被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认定为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202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5月东莞市气象局科普馆联合市科协、市地震局主办“科普大讲堂”全国防灾减灾日专场,围绕市民关心的强对流天气来历、特点等有关知识和防御常识进行讲解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互动。

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

东实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基地位于广东省首个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东莞市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内。基地结合自身环保设施建设优势,打造公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领域科普教育平台。基地内自然课展区展示内容涉及垃圾分类、固废处理、环境问题、环保做法等,激发受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潜在意识。环保设施科普展区包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展区、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展区、危废无害化处置展区,打造一个近距离了解环保设施的现场学习平台。自然教育体验区以环保设施项目的无害化、资源化知识为核心,构筑环保设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现场教学阵地。

东莞植物园

东莞植物园是一座以“物种保育、科普教育、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景观性植物园。目前园区种植展示的植物种类约3500种,已建成12个植物专类园。东莞植物园自2003年开始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围绕植物园公众自然教育的核心内容“生物多样性教育和环境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展览和论坛。向公众普及植物学、园林园艺和生态环境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宣传植物与环境、植物与健康、植物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提高公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东莞市南城医院人类胆石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

东莞市南城医院人类胆石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是集胆石症科普、教学、临床、科研为一体的医学类胆石专业博物馆。展区以声、光、电等现代数字化技术,形象生动展示了胆石、肝胆结构,使抽象的医学知识通俗易懂,是普通群众“认识人体、认识胆囊、认识胆道、认识胆石、了解胆石疾病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式”的科普基地。基地已建成医学生学习胆道、胆石疾病的第二课堂,建成科研人员研究胆石成因的研究基地,是开展市民健康教育、医学生观摩教学、专科医师培训、专家开展科研的医学科创基地。

太粮米饭探知馆科普教育基地

太粮米饭探知馆科普教育基地——太粮米饭探知馆,集展览、科普、教育、交流、文创产业于一体,是传播米饭文化的平台。米饭探知馆以“探索关于米饭的无限知识”为核心概念,共设6大展厅,11个参观项目,其中互动课室有2个,分别为亲子DIY米饭课室、稻米质检体验课室。基地内设有多个互动性体验设施,进入基地的学生能享受3D画拍摄互动、 VR虚拟现实互动游戏、互动游戏墙、水稻质检体验、米饭DIY亲子烹饪等服务。

文字:记者 向连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