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文明故事③|生态治水,东莞绘就“人水和谐”美丽画卷
东莞+ 2022-09-19 11:07:07

站在黄沙河同沙段大桥上,村级河长钟汉良坦言:“一河两岸,水清岸美,现在巡河也是一种享受。”钟汉良是同沙社区党委书记,也是黄沙河由“黑臭水体”蝶变“水清岸美”的见证者。经过综合整治,东莞一大批河涌重现生机,黄沙河也成了市民群众休闲的网红打卡点,成为东莞生态治水的缩影。

▲黑臭水体蝶变成靓丽碧道,黄沙河一派水清岸绿人美的和谐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水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把解决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把打好碧水保卫战列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保卫战之一,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东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最坚定的决心和最有力的举措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促进水环境质量取得明显改善。环境治理、河湖长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还荣获“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水环境质量处于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高位推动治水

水润民心,泽被万物。保护水生态、治理水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既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也是推动东莞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多次高规格、大规模召开东莞全市性治水工作会议,围绕水污染治理工作,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十三五”期间,东莞坚持全市“一盘棋”,把“加强水污染治理”纳入东莞市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科学系统精准治理水环境,让水质改善跑出“加速度”。

对此,钟汉良深有感触,全市统筹治水,从源头上杜绝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不同步等问题。“在整治前,黄沙河杂草丛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排河涌,河里都是黑臭的淤泥,经常遇到扯皮现象。”钟汉良告诉记者,全市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一张蓝图治水干到底。”

全市完善治水组织架构,建立市级-流域-镇级指挥体系,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靠前指挥,建立市领导包镇督导、市主要领导约谈等制度,市委书记任第一总河长,市长任总河长,直接下沉一线协调解决重大瓶颈问题。构建以治污攻坚为导向的环保责任考核、治污工程绩效考核等考核体系,成立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等四大重点流域整治现场指挥部,打破碎片化治理格局。创新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推动水污染治理从顶层设计到任务下达、工作落实、成效核查的责任落实,形成责任闭环。

还水于民,还岸于民。在市河长办统筹指导下,各镇街(园区)协调多部门联手出击,从河道疏浚到底泥处理、完善截污、生态景观、生态补水等方面对辖区内河涌环境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建设景观绿化、步行绿道、景观桥、运动场所等生态景观工程,黄沙河“一河两岸”景观也立竿见影。如今,漫步东城黄沙河碧道,阳光照射在清澈的河水上,微风过处一片波光粼粼,白鹭在河里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不时展翅低飞。周边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都纷纷为环境改善点赞。

类似的景观相继点缀在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以重点流域污染整治为主脉,采取大兵团主战、各方协同参战作战模式和补短板工程、强污染管控双线作战策略,在巩固治水成效的同时,结合城市品质提升工程,扮靓“一河两岸”,有610条黑臭河涌“蝶变”成景观廊道,让周边群众真正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

▲黄沙河治理后,河水越来越清,两岸还修建亲水平台,周边环境越来越美

长效管理护水

河涌治理,久久为功。

东莞不仅铁腕治水,还构建长效机制护水。目前,全市669条河流、187个湖库共设置各级河长918名,构建市、镇、村三级河长体系。此外,东莞还全面建立湖长制,在原先设置市、镇、村918名三级河长的基础上,对全市湖泊设立湖长33名,实现了对全市江河湖库管理保护责任的全覆盖。2020年、2021年度,在广东省河湖长制考核中,东莞连续两次获得“优秀”等次。作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城市,东莞还在2021年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黄沙河同沙段是全市600多条河流中的一条,作为村级河长,钟汉良每周巡河两次。“截污、清淤、活源、固堤、美景……”钟汉良见证了黄沙河同沙段治理成效,“以前巡河,沿着河堤总能看到臭水横流,如今消除了黑臭,水里多了鱼虾,不时还有白鹭过来栖息。”环境变好了,钟汉良巡河更积极了。在他心里,“治水赢得了民心”,“让我巡河”也逐渐成了“我要巡河”。

这不仅仅是钟汉良一个人的心声。在东城,梨川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祁树基担任东江及东莞运河梨川段的村级河长。“每周,我都会到所负责的河道巡河两三次。”祁树基每次巡河,都会打开手机APP,实地查看河面是否有垃圾、河边绿化是否存在缺失、河道是否有污染排放,然后通过APP把相关信息反馈给河长办,督促相关部门跟进解决。

“河水越来越清,两岸还修建亲水平台,周边环境越来越美,让人眼前一亮。”河水变清,环境变好,最受益的还是当地居民。钟汉良还给记者算本账,“最明显的是物业收入提升了,厂房租金成倍上涨,社区民房每间从两三百元涨到五六百元,租的人还不断增多。”

如今,东莞每条河涌都有自己的守护神。除了政府三级河长,还有一批热爱河涌、热心护河治水的民间河长和志愿者。截至2021年底,全市33个镇街(园区)共有400多名民间河长、1000多名护河志愿者,与政府河长携手共进,成为东莞护河治水重要力量。一年来,民间河长开展巡河护河20000多次,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消除安全隐患6600多个,形成“全民治水合力治水”共治共管共享的社会治水格局,为建设美丽幸福家园贡献力量。

东莞积极推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从“有名有实”走向“有力有效”,在省内率先创新基层河长考核奖惩、河湖治理曝光、水环境生态补偿等制度,激励河长湖长担当作为,河长制湖长制考核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创办“河湖保洁日”“河湖治理大家谈”等品牌活动,打造“河莞家”志愿者河长品牌,150多万人次参与河湖长制活动,在推动生态修复的同时,也促进人水和谐共生,营造浓厚爱水护水治水氛围。

文字:周桂清 图片:周桂清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