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下的“松鹤精神”|革命与艺术点亮岁月光芒——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张松鹤的人生如同一个大写的“传奇”
东莞+ 2022-08-18 08:41:38

编者按

清溪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土地,在清溪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里,历史风云人物为清溪留下的风景令人赞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涌现了大批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张松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今年是张松鹤先生诞辰110周年。清溪镇人民政府以此为契机,筹办张松鹤作品展和文化论坛,挖掘本土文化资源,高标准系统性打造“雕塑之乡”品牌,深化“文化大镇”建设。即日起,本报推出“红色记忆下的‘松鹤精神’”系列报道,进一步全面、详细、立体展示张松鹤先生的生平、艺术成就,敬请垂注。

■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张松鹤

民族于危难时投笔从戎,亲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华南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新中国建设时,重拾雕刀画笔,塑造人民领袖形象、刻画共和国英雄——这就是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张松鹤的精彩人生,用他的诗句“英雄祖国英雄树,唯慕英雄画英雄”,可以反映出他的一生,如同一个大写的“传奇”。

明显有别于其他艺术家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使张松鹤能够更加深刻和真实地表现历史题材,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敬。他以自己的才华、情感和汗水,赋顽石以生命,现历史于真实。

“生于草根,刻苦求艺;矢志报国,追求真理;勇御外敌,淡泊功利;甘为工匠,只争朝夕。”这就是出生于清溪、经历过抗战和解放战争,成就于雕塑绘画艺术,学无止境的“松鹤精神”,它也是东莞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

■《松鹤集》

生平

革命经历贯穿于艺术生涯

1912年10月10日,张松鹤生于东莞清溪镇柏朗村。幼年因家贫而辍学放牛,十七岁才念完小学。1930年春,得到在南美洲做工的哥哥的资助,他到广州学画炭像。其间,他得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名师荟萃,为此,他为能报考该校而苦读夜校,补习中学文化,并于同年秋考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科。

张松鹤曾在广州中山公园看到过孙中山塑像,对以立体手法表现人物的生动艺术形式赞叹不已,便选修了雕塑课。很快,他被曾留学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陈锡钧老师精湛的欧洲古典主义雕塑造诣所折服,遂萌发对雕塑的热爱,并打下后来辉煌雕塑艺术人生的扎实基础。

在校期间,他与同学陈烟桥、赖少其参加了由年轻助教李桦发起的版画会。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先在家乡鹿鸣学校当老师,后向本村乡绅筹款,开办了柏朗小学,任首任校长。

1936年初,张松鹤从自广州回乡的堂兄处得知,日军向华北增兵挑衅,粤军要北上“反蒋抗日”并征召爱国知识青年。为救国于危难,张松鹤决定投笔从戎。之后,加入粤军的张松鹤,激情绘制抗日宣传画。然而,“反蒋抗日”的“两广事变”仅三个月后就被瓦解,就在他因失望而产生去意时,“七七事变”爆发。张松鹤告别了家人,随部队开赴上海前线。他参加了淞沪会战、江阴保卫战、镇江保卫战、南京保卫战。在与战友英勇杀敌的同时,也目睹了国民党军指挥混乱、溃兵四处抢掠、武力争抢民船等乱象。张松鹤不堪再忍受粤军的官僚腐化和丢弃伤兵的行为,在随部队回撤粤北休整时,借1938年春节休假,离开了粤军。

回乡后的张松鹤立即投入抗日浪潮,并于同年六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受党组织委派,组建“清溪乡民众抗日自卫大队”,后改编为“东莞民众抗日自卫团”第32大队并任大队长,后又任“东宝惠边抗日游击大队”第二大队副大队长。党组织委派他从事地下工作。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先后在惠阳、东莞、宝安等地的多所小学及中学建立情报站,收集传递情报,团结进步人士,发展进步青年。他多次历险后,因身份暴露而转移加入民运队,参加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抢救文化人”行动。

1944年,张松鹤受命回到清溪,建立起抗日民主区政府,被选为区长、联区主任。1946年,张松鹤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解放战争中,他任两广纵队《行军画报》《行军快报》《进军周刊》主编,并转战华北战场,历经济南战役、淮海战役。之后,他接受组织安排,转业到华北大学,担任三部美术系导师及班主任,从此重拾画笔,回归艺术生涯。

1949年4月,张松鹤随华北大学迁入北平,任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美术创作组副组长。他创作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枚毛主席浮雕像《新中国缔造者》,以及第一座毛主席胸像《开国领袖》。从此,张松鹤创作的《毛主席像》浮雕及圆雕畅销全国各地,成为著名的红色艺术陈列品。上世纪七十年代,仅以《新中国领袖》浮雕像制成的毛主席像章就超过了10亿枚。

1949年末,张松鹤负责的新中国第一座纪念雕塑建筑群——《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群雕》创作及塑造的成功,使他成为“新中国雕塑事业奠基人”。也由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成绩,使他得以参与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筹划、创作及塑造工作,并以游击战争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创作了《抗日游击战》浮雕画稿,之后,在夫人陈淑光协助下,创作塑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不朽的浮雕,成为新中国最重要的雕塑作品之一。

“我父亲从一个出身于贫苦雇农家庭的放牛娃,成长为一个艺术巨匠,离不开对艺术的热爱、刻苦和执着,离不开忘我工作的艰苦,离不开对功名的淡泊。而经历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抗日游击战、解放战争,又在他的生命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也影响着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信仰和情怀。”张松鹤的儿子张方回顾父亲的艺术人生时,如此评价道。

■张松鹤在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抗日游击战》泥稿工作照

经典

在红色作品中彰显革命信仰

由于张松鹤画毛泽东像最多,水平也高,所以在1950年,在延安鲁艺任教的辛莽受胡乔木委托,邀请张松鹤、左辉共同绘制毛泽东巨幅画像。对于那个年代的艺术人而言,这是莫大的认可。张松鹤的创作自此步入一个高峰期。

1952年,新中国老一辈的八位雕塑家集中在北京,开始设计和制作人民英雄纪念碑,张松鹤便是其中的一位。当时,张松鹤和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毕业的夫人陈淑光,一同担任纪念碑西南面的浮雕《抗日游击战》的创作。

为了更完整了解历史,张松鹤他们不仅请范文澜讲解近代史,还深入实践到大同、平遥、重庆大足、甘肃麦积山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并深入体验生活,收集工农兵的形象,以求雕塑达到形象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进入制作阶段后,张松鹤就在天安门广场上搭起一个帐篷, 每天24小时,工作生活都在那里。多少次,每当拿起笔,自己随东江纵队转战南北10余年的戎马生涯便浮现于脑海;每当刻刀在手,眼前就闪现当年和战友出生入死的一幕幕。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或许正因此,张松鹤在设计雕塑稿子时,特别注重抗日游击战争的场景和氛围的营造,在雕塑中加入了青松、高粱等形象,突出青纱帐等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但是,他的画稿一开始并不被看好,专家组的几位雕塑家认为绘画性太强,主体人物不突出,建议修改。对艺术执着的张松鹤坚持自己的意见,尽力解释。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件融入他深厚革命情怀的作品,仍备受人们称赞。

力量

仰慕鲁迅的风骨精神

“张松鹤对毛主席、对党怀着无限的忠诚,他不断雕塑毛主席像。在那个年代,群众都很需要毛主席的雕塑和画像,而张松鹤对毛主席的形象理解得很好,画的像最多,水平也高,雕塑出来的毛主席像,都是群众喜欢的风格。”张松鹤的夫人陈淑光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作为一名对党的事业怀着炙热信仰的艺术家,张松鹤终其一生,都在用心讴歌他为之奋斗过的革命事业。”

除了雕塑大量的毛主席像,张松鹤还创作了大量鲁迅的雕塑,有著名的浮雕《鲁迅像》《鲁迅半身石雕像》等。陈淑光说:“张松鹤特别崇拜鲁迅先生,仰慕他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

为了能把鲁迅的那种骨气塑造出来,在为鲁迅塑像之前,张松鹤专程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还亲自把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请到北京画院旧址胡同雕塑室来,听他讲述鲁迅的生活、形象、衣着等,并获得大量的鲁迅先生生活照片。这样,张松鹤脑子里就诞生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形象。他前后为鲁迅塑了三个像,其中,发行量巨大的《鲁迅全集》一、二、三版上的封面浮雕像流传最广。

■张松鹤在清溪老家进行创作

反哺

用书画筹款重建家乡小学

晚年的张松鹤对故乡充满着眷恋,退休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安度晚年。在清溪的日子里,张松鹤把对山水和花鸟的情感寄寓于宣纸与笔墨之中,笔锋日渐苍劲。荔枝是他最喜欢并有独到见解的题材,他的集西画素描功力和中国水墨技巧为一体的画法,自成一体。

有一天,清溪浮岗村原党支部书记刘马安来到张松鹤家里,寒暄过后便提出了请求:家乡文明小学早已破旧不堪,村里财政还不宽裕,能否用书画帮助村里筹款重建文明小学?张松鹤立即回应:“支持教育事业本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更何况这是本村自己就读过的小学。一定要把小学教学楼建起来。”

就这样,每一位捐款的港台商人,根据不同的捐款标的,可以得到一幅他的书法或绘画,直至三层高的教学楼盖了起来。

2001年重阳节,张松鹤不慎摔了一跤,摔裂了大腿骨,半年的卧床生活,使得他的身体严重衰退,多数时间只能坐在轮椅上。然而,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作画。在轮椅上创作写意画,难度可想而知。而随着身体衰弱及被诊断为晚期青光眼,视力严重下降,他作画时要靠助手用手搀扶着进行。他这是用生命作画,以毅力与生命所剩的时间赛跑。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几周前。

■张松鹤的绘画作品

代表作品

●《新中国缔造者》浮雕,1950年初,(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开国领袖》圆雕,1949年(全国大量复制)

●《冲锋陷阵》《协同作战》圆雕,《支前》《参军》浮雕,1950年-1952年(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毛主席头像》浮雕,1951年(第一届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毛主席像章》以及多种奖章原版)

●《抗日游击战》浮雕,1953年-1958年(人民英雄纪念碑)

●《抗日战士像》圆雕,1958年(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藏)

●《运筹帷幄》圆雕,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毛主席胸像》圆雕,1959年-1971年(多种尺寸,全国大量复制)

●《毛主席立像》圆雕,1959年-1971年(多种尺寸,全国大量复制)

●《毛主席坐像》圆雕,1977年(合作,毛主席纪念堂藏)

●《马克思和恩格斯像》浮雕,1962年(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纪念馆藏)

●《鲁迅半身像》圆雕,1972年(中国美术馆、鲁迅博物馆藏)

●《鲁迅头像》浮雕,1972年(鲁迅全集封面、鲁迅纪念邮票、鲁迅文学奖奖章)

●《抗日烽火》《解放凯歌》等(浮雕),1984年-2000年(深圳烈士纪念碑、惠州东江烈士纪念碑、清溪烈士纪念碑)

 

张松鹤之子 张方/指导

文字:张喜林(整理) 图片:康钦华、清溪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