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村举行七夕民俗文化节
东莞+-中堂周刊 2022-08-17 10:35:52

红枣摆成的“花开富贵”、七种水果七杯茶、七座蟠桃花卷塔,还有各种鲜花、粮食摆放其间,显得精致、充满吉庆。七夕期间,中堂村郭洲举行七夕民俗文化节,不但让人领略到七夕的风情和传统文化魅力,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生机活力。

■七夕期间,中堂村郭洲举行七夕民俗文化节活动 中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七夕“摆贡案,拜七姐”是中堂村郭洲七夕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七夕期间,中堂镇中堂村郭洲的贡案开放供人“拜七姐”,吸引了不少村民和乡里前来观赏祈福。在贡案现场,记者看到,100多件七夕贡案作品栩栩如生,精巧传神,有人物、有场景、有庭院,也有传统习俗,贡案取材简易,充分体现了“巧姐”们的心灵手巧。鹊桥相会、水乡风情、农耕场景、龙舟赛事等主题作品,充满了农耕社会特征,一路览景美不胜收,仿佛回到以往的农耕文明,作品讲述着古老的爱情故事和中堂的特色水乡文化。

据了解,贡案作品都是多年来一点点积累下来的,每年会进行补充和更换。除了展现传统社会的作品,贡案也增添了许多展现现代文明元素的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无论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手工艺品,通过“摆贡案,拜七姐”,都表达了人们对婚姻家庭美满和美好幸福生活的祝愿与追求。

以前的中堂村郭洲,每家每户都是在自家小院制作乞巧贡品,摆放贡案祈福,后逐渐演变成全村的民俗文化活动。七夕前一天,村里的阿姨和社工还会自发一起制作手抓、松糕、包子、糖不甩、龙船饭等水乡特色小吃,派发给村民品尝,招待亲朋好友,一起乞巧祈福,也成为村民全家团圆、凝聚乡情的节日。

延伸阅读

“手抓”品出幸福家乡味

切料搓粉、开锅烧水……8月3日,在中堂镇郭洲村,人间烟火热气腾腾,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而一旁的风雨篮球场上,阿姨们忙着摆贡案,原来是该村在为过七夕节做准备。

七夕乞巧作为郭洲村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在七夕前一天,村里的阿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社工都会自发一起制作手抓、松糕、包子、糖不甩、龙船饭等水乡特色小吃,邀请村民品尝,招待亲朋好友,一起乞巧祈福。

其中,当地一种叫“手抓”的特色小吃颇具意味。该小吃主要以花生、榄角为馅料,并配以糖、盐,加入面粉中来回搓。一般搓十多分钟,可使面粉更实,做出来的“手抓”更有嚼劲、弹牙。搓好的面粉用手抓出一块一捏,便成了如花一样的形状。故此也叫“手中花”,将“手抓”放在洗好的龙眼叶里,放入蒸笼去蒸20分钟左右。此时香气四溢,便是地道的水乡美食,家乡的味道。

村里的齐姨做特色美食已经有30多年,每年的七夕节,她和村里的其他热心妇女一样,主动前来帮忙,因为她的丰富经验,主要承担起下粉和配料的分量及火候的掌握等工作。她说,大家一起吃美食、拜七姐祈福,热热闹闹地过节,保佑平安健康,真的很开心。

遇到村里的传统民俗节日,村民自愿出工出力已成为一种习惯。现场你搓粉、我切料,你煮饭来我做包……大家分工合作中还不忘闲聊七夕的故事,分享节日的乐趣,无形中凝聚了乡风和情谊。

这群勤劳的“巧姐”们从凌晨三四点就开始准备工作,一天下来要做50多斤、2000多只的“手抓”,还有大量的包子、糖不甩、龙船饭等特色美食,但她们干劲十足,心灵手巧中传递着淳朴热情的乡风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做好的“手抓”等特色美食,放到贡案桌旁,到晚上活动开始时,派发给村民,大家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将这份美好的七夕祝福带回家。而行动不便的村民,则由社工上门派送,大家共享节日的美好。

文字:李健武 通讯员 邱发平 图片:中堂融媒体中心供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