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管武装 莞绘新图|红色印记 彪炳史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东莞大事记
东莞+-国防专刊 2022-08-01 10:32:25

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具有特殊意义。

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南昌城头一声枪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同年秋,在东莞,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宝地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诞生。

翻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波澜壮阔历史画卷,九十五年不凡岁月期间,东莞军民一路慷慨高歌,一路攻坚克难,一路向前向前,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

1

1927年: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成立

1927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委派中共中央南方局军委委员赵自选到东莞,在周氏宗祠召开东莞、宝安两县县委负责人会议,研究通过举行工农武装暴动,配合广州起义。会议宣告成立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以赵自选为顾问,蔡如平任总指挥、宝安县委书记郑奭南任副总指挥。

1927年11月,东宝工农革命军总指挥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宝地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

东莞工农武装暴动虽然未能如期举行,但它是在东莞“四二四事变”后,革命处于低潮的形势下策划组织的,既鼓舞了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的斗志,也使共产党人和群众看到了团结起来的力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

2

1938年: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旧址

1938年10月12日,日军登陆大亚湾。当天,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决定组建一支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军入侵。

东莞中心县委以东莞县社会壮丁训练总队名义,组建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0月15日晚,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大会在县城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举行。队长由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担任,指导员由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鉴文担任,队员基本上是党员及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中学生。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在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它的诞生,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战的信心和斗志。

3

1938年:榴花阻击战

■位于榴花公园的榴花抗日纪念亭

1938年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东莞县城危在旦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指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部分兵力,前往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线布防,历时一个月,击退了日军多次渡河进犯。

其间,在渡江战斗中,模范壮丁队和壮丁常备队牺牲了11人,刘屋村自卫队也牺牲了11人。

模范队11位烈士的遗体送回莞城,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中山公园召开追悼大会,数千群众参加。

榴花阻击战前后坚持了一个月。这是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日军入侵的一次有组织的抵抗,振奋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

4

1939年: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编成

1939年元旦,中共东宝联合县委指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大队和各区地方党组织动员来的抗日武装,共约200人,集中到东莞县清溪苦草洞进行整训,从中挑选120人编成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王作尧任大队长,何与成任政训员。

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经过整训后,挺进到东江河畔的桥头、石排、东坑、茶山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5

1940年:黄潭战斗

■为纪念黄潭战斗中牺牲烈士而建的大迳革命烈士纪念碑

1940年秋,东江纵队前身之一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这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的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时,挺进大岭山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人数少,武器装备差,面对的却是强大的敌人。在不利情况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重返东宝敌后的第一仗——黄潭战斗,以劣势装备英勇抗击日军的进攻,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日军自侵略华南以来,鲜见这样顽强不屈的队伍。此战,日军伤亡30多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牺牲小队长陈定安及5位战士,翟信等中队干部负伤。这一仗,对日军震动很大。

6

1941年:百花洞战斗

■百花洞战斗遗址

1941年6月10日夜里,驻莞城、厚街、桥头的日军400多人,在大队长长濑的率领下,偷偷地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进发,将进攻的矛头直接指向百花洞村,并兵分两路隐蔽奔袭。

6月11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在大岭山抗日自卫队和群众的配合下,围攻入侵百花洞的日军。

12日下午,广州、莞城、石龙的步兵、骑兵1000多人前来增援,并派来飞机掩护,被困日军才得以逃脱。

两天一夜的战斗,击毙日军长濑大队长,毙伤日军官兵50余人,缴获长短枪10余支及弹药辎重一批,战马数匹,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自卫队共伤亡10多人。

占据广州的日军华南南支派遣军头目收到战败的消息后,不得不哀鸣:“袭击大岭山一仗,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7

1943年:粉碎“万人大扫荡”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1943年,日军占领广九铁路沿线各站后,即向东莞大岭山、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

1943年11月19日晚,中共大岭山区委组织民兵安排群众疏散后,部队也突出重围。20日拂晓,日、伪军在飞机和大炮的配合下,分路攻上大岭山,进行反复搜索,结果扑了个空。部队突围后,采取“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和战术行动,并发动群众展开反“扫荡”斗争。至12月初,在宝安阳山台抗日根据地活动的宝安大队、珠江队和抗日自卫队,打退日、伪军多路围攻,有力地配合了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至此,东莞抗日军民取得了打破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的重大胜利。

东莞抗日军民打破日、伪军“万人大扫荡”,破坏了日军用以支持太平洋战争的补给线,也巩固了东江抗日根据地,为深入开展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8

1943年:东江纵队成立

■1944年1月1日,东江抗日根据地军民隆重集会,庆祝东江纵队成立

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宣布成立,曾生任司令员、尹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东江纵队成立,推动了东莞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东莞抗日根据地军民经过一系列的战斗,打破了日、伪军的“扫荡”和进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老区。

东莞敌后战场是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东莞地方组织和东莞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东江纵队在东莞敌后战场对日作战。

东莞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东莞人口伤亡3.6万多人,其中死亡4000多人,全国解放后,被广东省民政部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抗日烈士就有400多人。

9

1944年:老虎山五少年英雄

■东江纵队政治部授予在凤岗老虎山下阻击日军壮烈牺牲的独立第三中队小鬼班黄友等五烈士为抗日英雄光荣称号

1944年7月22日凌晨4时,平湖战斗打响。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第一小队第一班(班长黄友,又称黄友班)副班长李查理牺牲。战斗结束后,飞鹰队押着俘虏,冒着暴风雨撤离,来到老虎山西北的沙岭。

突然,走在前面的尖兵黄友班遭到预先埋伏在沙岭的日军猛烈射击,3名战士牺牲。危急关头,黄友率领本班战士冒着日军密集火力,抢占一条较高的田基路,掩护部队主力撤离。黄友班在阵地上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打退日军多次冲锋,傅天聪、尹林、赖志强、李明4名战士先后牺牲。

10

1946年:正坑十八烈士

■正坑十八烈士纪念碑

抗日战争胜利后,威震南粤的东江纵队准备北撤。1946年4月上旬,东江纵队第一支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的30多名指战员隐蔽在东莞寮步凫山乐平围(俗称“簕棚围”)村后的荔枝园里,被当地反动武装发现。4月16日,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反动武装对他们进行突然袭击。该中队迅速向大岭山方向突围,转移到东坑正坑村休整。20日凌晨3时许,该中队被驻寮步的国民党第54军36师108团第三营一个连和寮步寮旧乡联防队共200多人包围。游击队员迅即突围,与敌人进行激战。战斗持续至上午11时,由于敌众我寡,有18名游击队员在突围中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这18名烈士的遗体由正坑村群众收殓,集体安葬于独岭岭顶。

11

1949年:东莞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进入莞城,东莞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并贴出第一号布告,宣告东莞解放。11月2日,东莞各界在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举行集会,两万余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全县解放。

解放战争时期东莞的革命斗争主要有三个特点:东莞是广东全省较早恢复武装斗争的地区;中共东莞组织具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东莞人民解放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东莞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

12

1951年:东莞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

■195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东莞群众集会支援抗美援朝

1951年,抗美援朝东莞分会成立后发出号召,人民热烈响应,掀起了捐款捐物热潮。据《东莞新志》记载,至1951年10月,全县人民捐献25万元,超额完成捐献一架战斗机的任务;同时还捐献了大批物资。

莞邑儿女跨江进,抗美援朝书奇功。据统计,1950年至1954年,东莞平均每年都有500多名青年应征入伍。在1951年军干校的招生中,东莞就有581人被录取。

13

1957年:抗洪救灾五烈士

1957年5月23日,洪水冲崩石马桥翼墙,冲毁路基,桥梁危殆,交通阻断。其时,驻军汽车46团派指战官兵前往奋力抢修。抢修过程中,排长谭友善、副排长苏怀德、班长李文成、汽车兵李廷发、薛保纪等五名官兵英勇牺牲。为纪念牺牲的英雄,樟木头政府在石马桥旁建起了英雄纪念碑,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将石马桥更名为“烈士桥”。

14

1979年:40多名莞籍子弟兵血洒南疆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中国边防部队实施对越自卫反击战,历经28天。数千名莞籍子弟兵响应祖国的号召,勇敢奔赴战场,其中有40多名英勇战士在这场战争中光荣牺牲,他们长眠在祖国的边陲。

战斗中有29人荣立一等功、86人荣立二等功、862人荣立三等功,战斗前后有200余人提拔为部队基层干部。战斗打响后,东莞奉命应急征集444名兵员(其中有退役军人重返前线46人)上前线补充部队。同时,组织1500名武装基干民兵进行应急训练20天,提高民兵战斗素质。

15

1983年:爱民抢险七勇士

1983年9月9日,12级强台风卷着暴潮袭击东莞虎门等地。驻沙角部队南海舰队训练团派出810名干部、战士投入抢险救灾,在洪水中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出动车辆42次,抢险安置群众427人及一批物资,组织6个医疗组为群众治病,在抢险中,区队长张宪庭以及战士贾宏伟、沈干雄、李建海、魏星翔、哈志凌、索东赞等7人光荣牺牲。

16

1994年:东莞军分区成立

■东莞军分区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召开

1994年5月28日,东莞市人民武装部撤销,东莞军分区(正师级)正式挂牌成立。军分区设军事、政治、后勤3个处(正团级),同时成立军分区党委、纪委。东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由东莞市委书记兼任。

东莞军分区是中共东莞市委的军事部门和东莞市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是东莞地区军事领导指挥机构。

17

1996年:东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

1996年6月15日,东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成立,中共东莞市委书记、市长李近维任该委员会主任。以此为契机,东莞持续不断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决策部署,规范市、镇两级国动委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工作运行机制。

东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是在市委、市政府、东莞军分区和上级国防动员委员会领导下,主管全市国防动员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

新时代以来,国防动员系统重塑后,东莞军分区完成改革整编,以崭新面貌,走向新征程。

文字:付碧强 整理 图片:蓝业佐 郑志波 张雨倩;《东江纵队志》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