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共建共享|鸦博馆邀你走进“声音里的博物馆”,聆听虎门销烟的故事
东莞+ 2022-06-05 15:32:22

1839年6月3日,一个永载中国和世界史册的日子,正是这一天开始的虎门销烟,奏响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气歌,谱写了人类禁毒历史上最壮丽的乐章。

回望历史,相信很多人心里有不少问号。鸦片起初仅当药用,后来是如何被滥用,变成毒品的?鸦片到底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在民族危难时刻,林则徐临危受命,是如何在广东开展禁烟运动的?虎门销烟又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和影响?不妨带着这些问号,走进鸦片战争博物馆推出的“声音里的博物馆”,聆听虎门销烟的故事。

鸦片,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18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开端,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陌生的是,对鸦片的由来及其效用的历史演变知之甚少。

罂粟花,娇艳美丽,不仅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观赏植物,而且还兼具药用价值,由罂粟蒴果制成的鸦片在古代还是一味药。

在古希腊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执掌农业的司谷女神外出时遇到一男童得了重病,善良的女神不顾疲劳,到田里采了一束罂粟花交给农妇,让她捣成花浆,和着乳汁喂下,小男孩的病立刻痊愈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在希腊人雕刻的神像中,便让司古女神手持一束盛开的罂粟花。

罂粟的果、壳、籽中含有多种生物碱,具有强烈的麻醉镇静作用,有镇痛、催眠、止咳等功效,所以鸦片早期被当作药物广泛使用。虽然目前医学界生产了多种麻醉合成代用品,而缓解剧痛仍离不开鸦片的主要成分吗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鸦片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然而,鸦片作为麻醉性极强的药品,使用不当极易成瘾和中毒,过量吞服鸦片、注射吗啡针剂和长期吸食鸦片烟容易引起中毒症,形成瘾癖,引起体质衰弱和精神颓废,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因此,罂粟花被称之为“恶之花”。

其实,鸦片之恶,罪不在罂粟,而在人心。

文字:赵水平 图片:鸦片战争博物馆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