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之门——纪念虎门销烟183周年”②│销烟池畔追思英雄,听鸦博人讲虎门销烟故事
东莞+ 2022-06-03 20:00:57

初夏时节的午后,蝉鸣一片,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内,两个方方正正的清澈水池,静卧在几棵参天古树下,碧水、绿树相映,和谐静谧。

销烟池畔,一块石碑记录着183年前,这里发生的震惊世界的一段历史故事:1839年6月3日至25日,两广总督林则徐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把收缴英、美鸦片2376254斤,在此海滩全数销毁。

▲虎门销烟池遗址

烟池每个纵横十五丈余尺(合2500平方米),四旁栏春打板,池底平铺石板,前设一涵洞,后道一水沟,池岸周围,广竖栅栏。浸化之法:先由沟道车水入池,撒盐成卤,所有烟土逐个切成四瓣,投入卤中泡浸半日,后将烧透石灰抛下,顷刻便如烫沸。再由民夫各执铁锄木杷来回搅截,务使颗粒融化,候退潮时,启放涵洞,烟渣随浪送出大洋,然后用清水洗涤池底,不任涓滴留余。

近日,记者来到虎门鸦片战争博物馆内走访,听这里的导游讲述“虎门销烟”故事,感受那段历史背后浓浓的精神力量。

▲虎门销烟碑记

用盐水和石灰浸化鸦片“销烟”

林则徐销烟池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眼望去,旧址包括两个方方正正的碧绿色的水池。不少初到此的游客心中疑问:销烟池为何有两个,虎门销烟不是用火烧毁的吗?

“虎门销烟不是用火烧毁的,是用盐水和石灰浸化的,所以有两个水池。”鸦片战争博物馆导游张小姐介绍说。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便向中国贩运鸦片。19世纪初,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到19世纪30年代,鸦片烟毒的泛滥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鸦片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事情。

1838年10月25日,道光帝发布谕旨,要求各省“同心同德,不分畛域,上紧查拿,不得稍行松动”。同年12月31日,道光帝授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厉行禁烟。

▲虎门销烟油画场景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一到广州,就会同邓廷桢和关天培,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展禁烟活动。1839年4月10至5月18日,林则徐和邓廷桢亲临虎门监督收缴鸦片。

一开始,收缴地点设在龙穴岛,但因风浪太大,故缴烟效率不高。为了加快收缴进度,从4月14日起,缴烟地点转移至虎门沙角炮台码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共收缴英美鸦片19187箱又2119袋。

两百多万斤!如果换到现在用4吨载量的卡车来装,就要297辆!这些鸦片怎么销毁?销烟为什么要两个水池,而不是用火来烧呢?

林则徐考虑到,如果按照老办法,将鸦片拌桐油燃烧,鸦片的残膏余沥渗入土中,挖土取泥,仍能提炼出鸦片。于是,他想到了挖池浸化之法,打算用盐卤和生石灰彻底化解鸦片。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会同邓廷桢、关天培以及英勇的虎门军民,在虎门镇口海滩当众销毁所收英美鸦片。这一天,当地居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销烟池的栅栏之外,迫不及待地想要亲眼见证这大快人心的壮举。

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销烟民夫从水沟车水进池,然后撒盐成卤,将鸦片开箱过秤,逐个切成四瓣后抛入池中,浸泡半天,再将一筐筐烧透了的石灰均匀倒入已成为盐卤的池里,顷刻之间,石灰与卤盐水发生反应沸腾,鸦片烟膏迅速融化,在海水退潮时,开启涵洞,让池内污水残渣随海浪流入大洋,再用清水冲刷池底,不让涓滴留存。

一批焚毁,冲刷干净,又投入一批,如此两池轮番使用。就这样,虎门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共销毁鸦片2376254斤。

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辉煌的开篇。

▲林则徐戒鸦片烟方——《忌酸丸方》

林则徐研制戒鸦片烟的药方

在鸦片战争博物馆,还展出了林则徐为禁烟寻求药方的故事。

1832年(道光十二年),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衙门地在姑苏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作为一个对时事政治非常了解的政治家,他对鸦片深恶痛绝。对鸦片造成的积贫积弱的严峻情势,他忧心如焚,除了采取坚决措施禁烟之外,对吸食鸦片的烟民,主张以药物来帮助戒烟。

林则徐为了寻找最有效戒烟药方,翻阅大量的古典药书,但都没有找到相关的线索。这年12月,林夫人罹患肝病,在为夫人治病过程中,林则徐拿了上好老酒招待青浦(现上海市西部)有位名医何其伟,恳请何其伟拟制戒烟药方救治烟民。何其伟深为感动,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医者之责,撰写《救迷良方》。《救迷良方》一书有戒烟断瘾药方共十余种,而经过多次试验后,其中以“忌酸丸”“补正丸”戒烟的效果最好,“四物饮”“瓜汁饮”方法最为简易。

运货单上的“百年之患”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展厅陈列的一组珍贵的文物,他们是鸦片走私时期的运货单、保险单和支票,记录了英国政府将鸦片从印度运往中国鸦片走私中心伶仃洋的历史事实,是鸦片走私输入中国的重要的凭证。说明在鸦片走私贸易猖獗的19世纪30年代,即便是普通的货船,也不放过向中国运输鸦片的机会。

当时输入中国的鸦片主要来自印度和孟加拉。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珠江两岸密布着一张通往全国的鸦片走私网。鸦片交易先是在从事鸦片走私的店铺“大窑口”洽谈的。经“写书”与外国鸦片商搭上线,两者洽谈好价钱之后,外国烟商就在写明鸦片的等级、数量的领货单上签字,一手接过现银或丝、茶,一手把领货单交给中国的烟贩。这种领货单叫“券”,“券”在市场上和实物一样可以直接买卖。拿到“券”的人就来到停泊在伶仃洋上的趸船上,用券换取鸦片,装在一种来往如飞的“快蟹”船上返回,这种船可容数百人,两旁设有铁网以御炮火。左右快桨共五六十,来往如飞,所过关口,呼之不停,追之不及。最后,鸦片再由散布于全国城市、乡镇的“小窑口”销售给烟民,而鸦片主要就是靠这个走私网泛滥全国的。

从事鸦片走私的利润极高。英国东印度公司用低价收购印度农民手中的鸦片,鸦片贩子再以更高的价格运往中国贩卖。最终的售价可以达到收购价格的22倍。当时就有评论认为,鸦片贸易的规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一项消费品都不能与它相比”。

随着鸦片走私的日益猖獗,鸦片输入的数量急剧增长。从1800年到1839年,输入中国的鸦片大概有6300多万斤,输出的银元高达4.3亿元。正是鸦片走私掠走了中国大量的白银,才导致中国白银枯竭,银价上涨,给当时中国财政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孙中山曾这样深刻地评论其危害:“鸦片为中国之巨害,其杀吾国民,甚于干戈、防疫、饥馑之患。”

1839年,中国吸鸦片的烟民有200万人,到了1906年已达2000万人,半个多世纪增加了十倍。

鸦片运货单、保险单和支票作为鸦片走私进入中国的重要的凭证,向我们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日渐远去的历史……

“世界第一道禁烟令”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展厅陈列中,有“世界第一道禁烟令”的介绍。

鸦片贸易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对中国却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清朝政府自从察觉到鸦片的危害开始,就推行禁烟政策。随着鸦片泛滥,禁烟政策也越发严厉。

雍正七年(1729),清廷便颁布了第一道禁烟法令——《惩办兴贩鸦片烟及开设烟馆条例》。这道禁烟法令的大意是:对兴贩鸦片烟者,要按照收买违禁货物者一样论罪,枷号一个月,发往近边充军;若私开鸦片烟馆,引诱良家子弟吸食者,要按照用邪教惑众的刑律处治,先收监等候判决,对于从犯杖一百,流放三千里;对有关的船户、地保、邻里人等,俱杖一百,判处三年徒刑;如兵役人等,藉查禁烟毒索贿贪赃者,按照歪曲和破坏法律治罪;失察的地方官员,以及不执行监察责任的海关监督,均交刑部严加议处。

对话

鸦片战争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张翠霞:

让销烟池成为世界人民与毒品斗争的大课堂

东莞日报:作为鸦片战争博物馆的宣传教育人员,请您谈谈如何活化、利用“虎门销烟”名片?

张翠霞:林则徐销烟池是世界禁毒史和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要见证,凝结着百年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如今历史的销烟飘散了183年,鸦片战争博物馆所管理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成为一块不可多得的金字招牌,是世界禁毒史和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要见证,是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开展禁毒教育的优质资源。

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把历史上的禁毒史料与现实中的禁毒成果结合起来,将其转化为各种系列、专题、小型的禁毒活动、禁毒展览,通过举办禁毒知识讲座、征文比赛、知识竞赛,送禁毒文艺演出、禁毒形象报告会和禁毒流动展览到学校、社区、企业、军营、戒毒所、监狱等地,努力把鸦片战争博物馆办成了介绍禁毒知识、展示禁毒成果、开展禁毒教育的良好课堂和禁毒志愿者的活动场所。

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作为博物馆人,我们需要潜心去研究、挖掘、活化、利用文物和历史,想方设法让更多人来博物馆,触摸历史、回顾历史、感受历史。让销烟池旧址成为世界人民与毒品斗争的大课堂。

东莞日报:针对青少年如何开展禁毒教育呢?

张翠霞:针对中小学生的禁毒教育活动力求简单生动、易看易懂,以增强学生的识毒能力和防毒意识为主要内容,从而了解毒品的种类、危害及相关法律知识。经过长期开展禁毒教育工作的实践,我们每位讲解员都具备宣讲禁毒专题报告、讲解禁毒流动展览、策划和执行禁毒教育活动、编写禁毒课程与教材的能力。教育是博物馆的永恒话题。相比其他类型的教育,禁毒教育更具有社会必要性、紧迫性,也更具难度,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鸦片战争博物馆的青少年禁毒教育活动从静态向动态转变,从馆内向馆外延伸,从独立到合作拓展,将依托丰富厚重的历史背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夯实禁毒基地功能。

文字:雷元全 图片:雷元全 鸦片战争博物馆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