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有关!东莞生态环境状况最新发布!
东莞发布 2022-06-01 16:13:21
6月1日,东莞召开六五世界环境日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对林,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黄柱梁,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柯粤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何碧怡主持。

 

图片

东莞日报赵浛锐摄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对林: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感谢各位一直以来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并对各位不辞劳苦出席今天的发布会表示欢迎!

 

2022年是东莞立足“双万”城市新征程的起点之年,是全面落实全市十五次党代会宏伟蓝图的奠基之年,是实现“十四五”时期规划的关键之年。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成效。以落实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以推进“治污成效巩固年、无废城市创建启动年、管理服务强化年、纪律素质提升年、生态文明实践年”“五个工作年”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污攻坚,确保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2022年上半年工作的相关情况:

 

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水污染防治方面。5年来,全省国考断面平均水质指数由5.82降至4.00,我市水质指数则由12.65降至4.75,改善幅度排全省前列。以华阳湖生态治理为例,我市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修复”方式,全面推进华阳湖环境综合整治,将原本的污染区建为碧波斑斓、树绿气清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该案例也入选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30个教学案例。今年1-4月,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稳中向好并全面达标,水质优良比例达85.7%,同比提高14.3个百分点。其中石龙南河、黄大仙、大墩、沙田泗盛断面水质为Ⅱ类,共和村、樟村断面水质为Ⅲ类,旗岭断面水质为Ⅳ类。东江南支流、中堂水道两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值为Ⅱ类,优于Ⅲ类水质目标。一是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持续推进截污管网建设和重点排水户源头雨污分流改造,推动13项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截至4月,全市污水处理厂BOD进水浓度和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分别为88.96mg/L、76.60%,污水收集处理效果持续稳定。二是落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市1335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巩固提升。三是深化内河涌“剿黑消劣”攻坚。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落实全市内河涌常态化水质监测工作,截至4月,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及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无黑臭,488条内河涌监测水质达到或优于Ⅴ类。四是开展美丽河湖创建工作。优先推进万江街道“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常平镇-横沥镇-东坑镇寒溪水、沙田镇穗丰年水道、中堂镇北海仔河、谢岗镇山水公园示范片区、松山湖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清溪镇清溪水等7个项目实施美丽河湖建设。五是强化饮用水源保护。推进14个水库型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工程建设,优化调整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划,加大垂钓乱象频发的水源地巡查监管力度。六是严格工业污染管控。全面推行排水许可证制度,1-4月全市共完成核发排水许可证3000余份,明确要求持证排水、无证不得排入城镇污水管网。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近5年来,空气质量受年际气象影响出现正常波动,整体稳中向好,“东莞蓝”成为新常态,除臭氧浓度外,我市5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改善明显,特别是PM2.5浓度从2017年34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22微克/立方米,改善幅度达35.3%、排名全省第4,优于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值。今年1-5月,我市空气质量同比去年呈改善态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0%,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5.4%。一是明确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围绕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协同治理,研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部署推动产业产品绿色提升、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加快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实施VOCs深度治理行动、深化工业炉窑锅炉治理、实施移动源系统防控行动、全面强化油品监管、推动面源精细化管控、加强环境治理科技支撑等9大任务,深入实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等标志性战役。二是坚持源头治理,落实减排行动。持续推进VOCs综合整治,确定788个VOCs固定源治理任务,组织实施分级管控、深度治理、治理设施排查整治、泄漏检测与修复等整治行动,指导全面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加大VOCs执法检查力度。1-5月全市共巡查检查VOCs企业40106家次,发现问题企业1077家并督促整改。强化移动源污染系统治理。加强对823家用车大户3.2万辆柴油车执法抽检力度,完成162家检验机构全覆盖检查;推进6套机动车遥感抓拍点位建设,推动不合格车辆完成维修1984辆次。强化扬尘和焚烧管控。完成全市工地执法检查全覆盖,检查工地7736个次,整改问题工地311个,查处违法泥头车377台次,查处露天烧烤、焚烧行为353起。三是强化应急应对,提升管理能力。加强空气质量会商,提升污染天气预警准确度,统筹实施46天次污染应对。推动建设314个大气环境微型监测站点,提升全市污染监测和溯源能力。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近年来,我市土壤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均得到有效保障。今年以来,我市继续以保障人居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一是持续开展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开展典型行业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开展林地土壤污染状况清查和省级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二是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制定《2022年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三是稳步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建立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机制,严格重金属超标粮食监管。四是强化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今年以来,我市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建设用地约41宗。五是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强化地下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

 

固废污染防治方面。1-4月,全市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99.97%,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医疗废物处置量约7833.6吨,日均65.3吨。一是着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完成《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同步配套制定建设工作制度及“无废城市创建启动年”工作方案,召开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动员会,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二是提升企业一般工业固废规范化管理水平。指导企业落实新《固废法》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的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三是加快推进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能力提升。海心沙绿色工业服务项目表面处理废物处置单元已投入运营,废矿物油综合利用单元已具备废矿物油收储能力;铝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稳步推进。四是妥善做好疫情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积极推进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技改项目建设,增加一家医疗废物应急收运处置公司,增强全市医疗废物应急收运处置能力。

 

二、环境执法震慑力日益彰显

 

今年以来,我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坚持疫情防控和执法检查两手抓,不断优化执法方式,探索构建刚柔并济的执法体系。一是协助开展防疫工作。第一季度共检查医疗机构1593家次、医学观察点1869家次,督导964家次医疗机构、隔离酒店进行医疗性废水快速检测。二是坚持严查严罚。开展日常双随机、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回头看等执法检查及河道洗砂洗泥联合执法行动。1-4月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144宗,罚款1.359亿元,移送行政拘留19宗,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环境犯罪12宗。三是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公布第一批正面清单企业名单,依法实施不予处罚,建立公开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制度等。2022年1-4月,不予处罚案件共200宗,涉及金额共计1871.55万元,申请道歉承诺从轻处罚并已作出处罚决定的案件共18宗,降低罚款金额127.96万元,电子成功送达共3宗。

 

下来,我市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执法主基调,坚决纠正违法排污乱象,全面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体系。一是继续严查严罚。开展东江下游重点涉水企业、饮用水源地、VOCs、固废危废等专项行动,抓好执法排名工作、组建大案要案组、落实不予处罚及免罚免强制清单,严厉打击主观、恶意及造成严重后果的环境违法行为。二是推行差异化监管。落实优化监管执法工作意见,实施正面清单制度,减少现场检查次数,主动开展精准帮扶。三是抓好队伍正规化。开展全员、全年、全过程大练兵活动,举办具有我市特色的实战比武活动。

 

三、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工作稳步推进

 

“十三五”时期,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治水以国考断面稳定达标消除劣V类、治气以六项污染物首次全面达标、治废以新增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为标志的三个重大突破。“十四五”时期,我市将重点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收集利用处置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市场主导资源配置+政府指导规范监管”的有力格局。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十四五”时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名单,我市顺利入选。

 

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设定的25个必选量化指标全部纳入我市“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根据我市固体废物管理实际情况设定目标值。例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从24.2%提升到40%,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从7.29%提升到3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要从0.161吨/万元工业增加值下降到0.147吨/万元工业增加值。

 

为更好地推进“无废城市”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我市围绕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医疗、污泥、再生资源和信息化建设等8个领域整合34项重点建设项目,明确资金约106.7亿元,其中市财政资金约0.6亿、镇财政资金约14.7亿、社会资金约91.4亿元。

 

我市现有产废企业约10.75万家,初步测算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760万吨/年,面临工业企业数多、固废产生数量大、监管力度不够强等问题。对此,2022年我市重点推进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全面摸清底数、找出问题、提出对策,加快建立政府统筹、市场运行、政企联动的收运处置运行和管理体系。

 

四、生态环境宣教深入民心

 

4月22日,东莞市“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全民行动正式启动,目前已在34个镇街深入推广,通过张挂海报标语、播放宣传视频、600场主题宣讲等形式,把“空调26度、管好开关、垃圾减量”等降碳小行动传达到千家万户,形成全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新风尚。目前全民行动“进机关、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场、进酒店、进工厂、进基地”八进生态文明实践已全面铺开,公益宣传行动、日常降碳小行动征集、小行动实践30天打卡、主题征文比赛、手绘大赛、摄影大赛、讲解员大赛等活动已全面启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5月20日至6月20日,我市按照省生态环境厅的部署开展环保宣传月活动,紧密围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一世界环境日主题,开展3大类10项系列活动,其中包括:6月1日开展“无废城市”主题首场生态文明大讲堂及“绿色有约”环境监测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6月4日开展世界环境日畅聊“无废城市”电台访谈,6月5日上午联动惠州、河源两市开展全民保护河湖捡跑活动,6月5日晚CBD地标建筑群“亮灯”发布世界环境日宣传标语,6月11日开展“日常小行动,降碳大作为”讲解员大赛,6月11-12日开展环保夏令营海选等。环保宣传月活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好戏连台,希望得到媒体朋友和市民朋友的关注和支持!

 

我的通报完毕!谢谢大家!

焦点问答1


问:东莞在推进全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有哪些亮点措施?取得的成果如何?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对林:

 

近年来,东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把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全市治污攻坚的重中之重,遵循“系统、科学、精准”治水理念,大手笔投入资金、大兵团奋力作战、大力度突破瓶颈,取得了水污染攻坚战阶段性胜利。总的来说,亮点主要体现在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全市域一盘棋统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以上率下;建立完善市级-流域-镇级指挥体系,制订实施水污染治理1+N政策体系,全盘谋划,建立全市治水“一系统、一张网”管理格局。二是坚持全流域大兵团攻坚,成立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等四大流域现场指挥部,一线办公,就近指挥,集中力量以大兵团作战方式推进4大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三是坚持全方位水环境改善。从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工程、污水能力建设、系统工程完善、生态修复工程等五个方面集中攻坚,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总概算超过700亿元,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四是坚持全社会促共治共享。创新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强化干部执行力保障;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环境,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创新出台新的有奖举报制度,引导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

 

过去五年多,我市共已投入资金超700亿元,累计建成截污次网约1.4万公里,建成污水处理项目61项,分散式及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50座,总处理规模431.4万吨/日)。全市治水基础设施已形成规模,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全市污水处理厂BOD进水浓度89.12mg/L,污水收集率达74.81%。污水处理效能的提升助推全市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近5年来全市国考断面逐年改善,平均水质综合指数由12.7降至4.7(改善幅度达63%)。今年1-4月,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继续稳中向好并全面达标,有6个断面(旗岭除外)水质达Ⅲ类或以上,优良水体比例达85.7%,同比提高14.3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农村53条黑臭水体100%无黑臭,内河涌消除劣V类比例达79.7%;华阳湖治水案例成为国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正面典型,茅洲河、华阳湖分别被评为广东省2021年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其中茅洲河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焦点问答2


问:我市正在创建无废城市,对于我市来说,25项必选指标中,有7项指标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工业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下降幅度等,完成难度相对较大,主要难点在哪里?将如何解决?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黄柱梁:

 

为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按照国家、省相关要求,我市拟定了《东莞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结合东莞发展特点设定了56个量化指标,其中25个是必选指标,根据东莞现状并综合未来几年固体废物增长、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研判,必选指标中的7项相对其它指标完成难度较大。

 

以一般工业固废为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025年的目标是从78.8%提升到84.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量下降幅度目标是减少7.9%,两个指标达标难点在于:一是我市产废企业量大面广,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高于珠三角及国内同类型城市;二是企业固废源头减量困难;三是综合利用途径单一(大宗固废主要用于建材利用);四是缺乏完善的收运、处置体系。后续将通过开展全链条收运处置体系研究及试点、推广先进技术装备,鼓励企业开展利用能力建设等27项工作任务提高一般工业固废管理水平。

 

工业危险废物难点指标有三项,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2025年要控制在0.016吨/万元(2020年为0.011吨/万元);工业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量下降幅度要控制在16.9万吨(2020年为11.9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要从59.9%提升到64.5%。主要难点在于:一是根据预测,“十四五”期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年增长率超10%,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6%-6.5%),导致危险废物产生强度进一步增长。二是我市危险废物填埋种类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为主,随着人口增长及存量垃圾清理工作的持续推进,未来几年危险废物填埋处置需求将显著增加;三是危险废物利用技术开发难度大,资源化利用标准缺失。我市设置了推进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开展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和污染防治技术研究等22项任务促进危险废物安全利用处置。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这项指标要从7.3%提升到35%。难点在于资源化利用技术单一,再生产品缺乏标准,全过程监管机制尚未建立。方案设置了发挥全过程智慧监管作用,推动精细化分类及分质利用,拓宽再生产品出路等13项任务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监管情况,指标要求建设覆盖各类固废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难点一是现有的各类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缺乏统筹,数据无交换与共享。二是相关法律法规未明确主体责任,未规定在线监控视频、数据等能否作为违法证据,推进固废信息化管理遇到阻碍。三是缺少信息化监管规划及标准体系。后续将整合各部门固废数据,统筹建立全市固体废物智慧监管信息平台,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下来,我市将按照先易后难、协同推进的总体思路,以“产生减量、利用增加、处置安全、填埋趋零”为目标,综合设置9大类48项工作任务34项建设项目协同促进指标的顺利达成。针对完成难度较大指标制定符合东莞实际的政策制度,确保指标完成,稳步推动我市“无废城市”建设。通过各部门、各镇街(园区)齐心协力,落实有力措施,相信2025年全部指标可以达到标准。

 

焦点问答3


问:近年来,东莞“水质”“气质”明显好转,下一步东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什么挑战?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对林: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大家可能都有明显感受,最近几年来我们看到蓝天白天更多了,我们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清新了。“十八大”以来,按照国家和省的决策部署,我们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实施了两个行动计划[分别是2014-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效果,2020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目标值(25微克/立方米),远优于国家二级标准(35微克/立方米),2021年PM2.5平均浓度进一步下降至22微克/立方米,相比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前的2017年(34微克/立方米)改善了35.3%,“东莞蓝”已成为常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虽然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稳步向好,但下一步要推进持续改善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臭氧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已取代PM2.5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控制的效果不稳固、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二是大气污染治理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动真碰硬,啃“硬骨头”。“十三五”期间,我们基本完成燃煤、燃生物质工业锅炉以及黄标车的淘汰工作,对工业固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重点领域实施专项整治行动,下来会更加侧重加大源头治理力度,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产业产品绿色升级、深化车船机械结构升级等方面的任务非常艰巨。三是管理能力还存在不足。我市大气污染源涉及行业多、数量大、分布散乱,机动车超过360万辆,管理难度和压力非常大。同时,PM2.5和臭氧复合污染成因机理复杂,只有符合科学规律的减排路径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大气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污染解析、监测预报、精准溯源、深度治理、智慧监管、科学评估的全过程科技支撑体系,为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任务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5月13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会暨创建国家“无废城市”动员会,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各镇街(园区)组织实施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落实落细各项任务措施,推动我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谢谢!

 

焦点问答4


问:东莞将进行“无废城市”建设,如何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

 

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柯粤:

 

无废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公众的积极参与,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

 

一是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形成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专业策划优势和新闻敏感度,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等平台,开设“无废城市”宣传专栏,开展专题宣传和集中报道,及时公布“无废城市”建设推动情况,宣传报道先进典型。开展新媒体宣传,以制作科普漫画、原创视频、电子海报及线上有奖问答等形式吸引公众关注参与,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二是深入开展“无废城市”主题宣传活动。把“无废城市”的理念贯穿于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中,利用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穿插“无废城市”的思想观念,把握维持宣传热度,加深公众的印象,提升宣传的长效性:如世界环境日前后,开展“无废城市”主题生态文明大讲堂,邀请专家、企业及市民代表做客电台“畅聊”无废城市话题等。全年常态化开展进机关、进家庭、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场、进酒店、进工厂、进基地“八进”生态文明实践,强化“全民减碳”的公民意识,使无废城市所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是建立“无废城市”宣传教育基地,大力培育“无废文化”。结合公民生态文明行为规范,将绿色生活方式等内容纳入有关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建立重点固废产废企业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无废细胞”创建,培育“无废文化”,制定“无废城市细胞”标准,创建示范点,打造典型性强的“无废工厂”、“无废酒店”、“无废基地”等精品细胞,以示范带动周边,促进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转变传统观念,最大限度消除废物末端处理的环境影响,有效化解“邻避效应”,引导形成“邻利效应”。

 

趁着这个假期,

投入到东莞的大自然怀抱中~

主持人何碧怡(市新闻办副主任):

 

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前夕,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生态建设进展,是东莞坚持多年的做法,表明了东莞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决心。这些年来持之以恒的努力所带来的成效可以说是肉眼可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东莞大片”,越来越频繁地刷屏朋友圈,猫头鹰栖居市民小区、探访萤火虫也逐步成为市民的生活常态。借世界环境日的机会,我们诚挚期盼千万市民,与我们一起,共同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清、空气长新的美丽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过两天还将迎来端午假期,正是市民朋友亲子欢聚的夏日好时光。我们结合东莞优质生态,推出潮流东莞·生态露营节等系列活动,大家可以趁着假期,投入到东莞大自然的怀抱中,聆听潺潺流水、阵阵蝉鸣,赏看艳艳花朵、翠翠树木,共享慢慢时光、美美家园。

 

来源:东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