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湖观察| 打造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的“松山湖模式”!
东莞+ 2022-05-31 21:27:52

5月31日,松山湖基层治理片区党委成立大会的召开,四大片区党委的成立成为松山湖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的重要一步。这标志着松山湖从“直筒子”的原有管理模式,迈向全新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推进基治理改革创新的底气和基础

当天,四位片区党委书记分别上台发言,阐明片区特色和接下来的具体举措。为何是设置4个片区党委?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为更好地推进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松山湖管委会临时设立理工片区、广医片区、东职片区、华为片区、青竹园片区、生活城片区、留创园片区、东华生态园片区、普联片区等13个片区,加强疫情防控政策和指引的宣传落地工作,确保园区疫情防控工作安全、稳定。

本次设置的北部、中部、南部、生态园四个片区,正是在前期疫情防控片区划分的基础上综合考量的结果。

松山湖基层治理片区党委成立大会在松山湖幸福花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举行,同时这里也是中部片区党委办公所在地。这同样也是松山湖的特色所在。

自2012年起,东莞开始探索园区服务型党组织模式,并以松山湖为试点建设全市首个阳光雨党员服务中心。截至目前,“阳光雨”已成为松山湖党建的亮丽名片,成为扎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主阵地。

因此,推动片区党委与阳光雨服务中心“二合一”运作,着力把片区打造成为管委会职能延伸服务基层的一个触角,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是应有之义。

前期的经验积累,和多年来“阳光雨”品牌的深入人心,两者的结合,成为松山湖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的底气和基础。

站在未来的维度研判,当前,松山湖园区人口达到36万,市场主体接近1.4万家,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由“园”向“城”的进程显著加快。在松山湖科学城加速建设的同时,一个覆盖更广、服务更高效、更便民的管理体制机制也是应有之义。

可以说,从“直筒子”的原有管理模式到设立4大片区党委,这是松山湖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必然要求。

因地制宜,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记者现场获悉,结合中部片区实际,片区党委班子成员设置11名,职能包括综合办、宣传办、卫健办、平安办,以及科教人才服务办。

“其中,科教人才服务办专门针对中部片区设置,主要提供科技服务、教育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政务服务等服务。”中部片区党委专职副书记翁俊表示。

中部片区作为松山湖的中心区域,在18平方公里的片区土地上,集中了园区正在开办的全部3所高校、汇聚了园区2/3的新型研发机构和1/3的居住人口,以及数量众多的优质科技研发型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设置科教人才服务板块正是因地制宜的举措。

“中部片区党委将持续优化公共服务目录清单,整合和对接职能部门业务,实现‘窗口前移、集成服务’,升级网格化服务管理,把社情民意摸上来,把优质服务沉下去。”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中部片区党委书记黄乐瑜表示,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服务好片区的人才和机构,保障好片区的平安稳定,是我们的使命所在,也是我们的职责担当。

中部片区科教发达,北部片区则企业众多。北部片区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31家(占比59.01%),规上服务业73家(占比51.77%),科研载体41家(占比67.21%),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32家(占比71.11%)。

松山湖管委会总经济师、北部片区党委书记陈潮晖表示,北部片区党委将做好服务员,做好政企桥梁搭建工作,配合各职能部门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尽力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有力有效稳产保供,努力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发展“双统筹”。

近日召开的全市经济稳增长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一切服务基层、一切服务企业、一切服务民生”。松山湖四个片区党委的成立正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的生动举措,解决企业、机构、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具体体现,也标志着松山湖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迈出了最重要一步。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郑志波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