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外高中校长李冬梅:激发内驱力 真正实施差异化与个性化教学
i东莞 2022-05-12 11:41:3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学校的校长既是学校的老师,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其对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此,在东莞教育全力攻坚之时,在东莞水乡新城高水平建设之时,备受关注、坐落在水乡新城的高端民办学校——嘉荣外国语学校高中部(以下简称“嘉外高中”)校长一职会由谁来担任,成了社会各界热切关注的问题。

今年3月,嘉外传来好消息:原北大附中副校长李冬梅出任其高中部校长,将结合北大附中办学教学经验,助力嘉外高质量发展。这一消息在业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基于嘉外“未来教育”的定位和“办高于分数教育”的理念,李冬梅到嘉外后具体会如何带领嘉外高中发展,成为了各界更进一步的关注。

4月30日,李冬梅接受了《东莞日报》专访时表示,将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对标东莞市委市政府未来发展的焦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结合其在北大附中办学教学经验以及其个人在数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优势,依托嘉外前沿的办学理念、未来教育课程体系以及高水平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继续探索“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被看见,激发每个孩子的内驱力,并培养、引领他们成长为适应、引领未来发展之人才”的未来教育。

▲嘉外高中校长李冬梅

东莞日报:您在来东莞之前,对东莞经济社会、教育等了解如何?来东莞后,对东莞印象如何?

李冬梅:来东莞之前,对东莞有一些表面的、感性的认识,对东莞的教育结构性发展相对了解一点。接收到嘉外的邀约后,我越来越多地主动了解东莞,比如经济发展、双万城市,智能制造、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城市等;当然,还有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作为湾区发展的重要配套——东莞基础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大湾区大学等大学筹建等等。了解得越多,就会越兴奋,也越坚定我自己的选择,东莞是一座年轻、非常美丽、气候宜人的城市,是一座具有宽阔胸怀和包容精神、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型城市,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我非常喜欢!

东莞日报:从北大附中到东莞嘉外,由北至南,存在距离、气候和文化等诸多差异,您为什么会选择嘉外?

李冬梅:各方面差异确实很大,不过我很适应,来东莞这段时间,连过敏都没有了。

来嘉外是一种缘分。早在2020年,我就知道东莞要办这样一所高端民办学校,定位是未来教育,和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一起共有2所践行未来教育的学校。当时的感触是“东莞的确是一座与时俱进的城市”。今年2月底,在北京与嘉外易志军执行总校长和高中部彭晶副校长初次见面,详细了解办学情况后,我被学校的办学理念所吸引。我从事教育工作40年了,深深感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愿意分享自己的一点认识和经验,为嘉外办“办高于分数”的“综合素养”教育做点事,出一份力。

东莞日报:未来教育的概念最近几年在东莞高频次被提及,目前我们国家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如何?嘉外的定位是“未来教育”,您认为未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具备哪些内涵?

在信息技术时代教育转型时期,多年以前,我国已经探索开展“未来教育”。但对未来教育的概念,应该说现在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完善的界定,大家都在探索之中,不过对“未来教育”的本质认识,还是有一些共识。

当下的教育其实最难做到的是“个性化教学”,未来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克服这个难题,而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是未来教育依托的技术支撑,它将学校的场域打开了,把教育方式多元化了,在这样一种新的教育生态下,教育该是什么样子?某种程度上应该就是未来教育的模样。

首先,未来教育在本质上是信息技术时代更高层面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以人的“综合素养”为核心的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是“五育并举”的“全人”教育。林崇德教授指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框架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大领域,表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六个指标。这样认识是对以往“以人为本”教育的提升与发展。

其次,未来教育要求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要落实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与“学”都要更科学化。学生要科学地学习或“智慧地学习”,要学会更好地“用脑学习”,学会批判性思维,要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教”要以“学”为基础,为学生的“学”服务。

第三,未来教育一大本质特征是“智慧教育”,运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教育时空,进行随时随地的泛在学习。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运用信息技术极大促进差异化、个性化教学的落实,提高个性化教学水平。

第四,未来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

所以,未来教育其实是有其规律的,要遵循这一规律,通过教育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等多维度的深度改革,以及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引领未来。

东莞日报:嘉外的理念是“办高于分数的教育”,如何平衡分数和个性化人才培养?如何确保这一理念能可持续性发展?

李冬梅:当下很多教育主体追求的依然是分数,但实际上分数和高于分数的学习力、创造力是不矛盾的,是可以二者兼顾的。

作为教育的主体之一,学校要做的是去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包括变革教学空间、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机制等,并营造包容、开放的校园文化;通过变革来更好地遵循教育本身的规律,通过校园文化引导师生尊重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个性和特长被看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被激活了,学习才会从被教向主动学、积极探索与创造转变,而这恰恰能有助于拿高分,又能让孩子个性化的潜能被开发。这就是未来教育要做的事——既要分数,也要高于分数的学习力、创造力,乃至领导力!激活了内驱力,未来教育才有可能可持续性发展下去。

东莞日报:嘉外在师资引才上不惜重金,也招聘到了一些优质的教师,您到嘉外高中后将如何带领优秀教师发挥最大的教育力量?

李冬梅:嘉外不会把优质教师资源集中在某一个“点”上,而是在“面”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的作用。嘉外高中致力于在教师团队中营造“集体英雄主义”的氛围,组建和形成各个学科名师带领下的课程建设团队,以“点”带“面”,将名师的力量辐射到更多老师身上,打造持续成长的高质量学科课程建设团队。

首先,我们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比较成型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我认为,只有形成一个由名师带领的有机的、尊重每位教师个性的团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这需要一个不断、深入的交流和磨合的过程。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们的教师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志同道合,都非常认同嘉外的办学理念,为了实现嘉外的愿景,都乐意不断地认识自我,改变和超越自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我曾在北大附中担任副校长,专门负责高中的教育教学,我认为,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服务,让教师能愉快的工作和发展。嘉外和老师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嘉外需要老师身上的教学、教研能力,同时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助力自身发展的平台,我们要尊重老师,关心和帮助老师成长,给老师搭建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让老师在优良环境中不断成长。

东莞日报:您是数学专业毕业,执教过信息技术学科,在这两方面,您是否会结合您的专业优势对嘉外高中的课程做一些调整?

李冬梅:目前嘉外已经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一定的延展,并以超市化方式开设了上百门选修课程,构建了12年链式化的深度学习课程和常态化的活动类课程。接下来将进一步梳理完善高中部课程体系,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科学建构多元发展方向、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有了完善的课程体系,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将是带领各学科教师团队打造专属于嘉外的高品质的高中课程。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研究各学科的特点和育人价值、核心素养,依据科学规律形成各学科的课程形态,建立评价体系,整体规划课程,开发学习资源,逐步固化各学科课程,并不断进行迭代。这里说的课程形态就是要按学科规律进行教学。比如数学、物理怎么学,是有其规律的,我们要去探究的就是课程形态,如课堂是什么样子,并不是所有课堂都是老师在讲,或者学生在讨论,而是尊重学科的内容和规律,以此为基础,将各个学科的课程形态流程化。

课程体系构建逻辑科学化以及课程形态流程化看似两个问题,其实关系紧密,两者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老师更科学地教,学生更积极地学。

此外,嘉外会充分发挥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优势,按照学科竞赛规律,制定链式化学科竞赛尖子生培养计划,扎扎实实地办好学科竞赛教学,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培养出一批热爱基础学科、乐于探索研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落实除了课程这个主渠道外,还有德育活动。接下来嘉外高中部将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六大特质、八大能力进行进一步研究,描述其在各种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研究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和方案,充分发挥德育活动的育人价值。

东莞日报:您到嘉外后,将如何对标东莞市政府未来发展的焦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结合您在北大附中的办学经验带领嘉外高中培养未来型人才?

李冬梅:东莞市政府未来发展的焦点是“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未来大湾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

我1982年毕业于北大数学系,进入北大附中。同年就开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40年来培养的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不计其数。我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很重视。

同时,嘉外作为未来学校的整体办学定位,要打造的是国际化的中国教育;培养未来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是嘉外的重要目标之一。嘉外的深度学习中心的课程就是要通过项目式探究性学习,让创新精神成为嘉外学子的基本特质,让创新力成为学子的基本能力。嘉外将在关注升学的同时,也关注综合素养的培养,这是嘉外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之未来学校的使命和自我要求;我将结合我的专业优势,助力嘉外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赋能学校、赋能教师、赋能学生,真正实施差异化、个性化教学和学习,培养适应未来、创造未来和引领未来的人才。

文字:覃凤春 图片:记者 覃凤春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