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校与城市“命运共同体” :东莞理工学院砥砺奋进三十载,助推东莞高质量发展
i东莞 2022-04-26 11:51:57

四月的东莞,生机盎然。近日,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传来一则好消息——由东莞理工学院与中国散裂中子源联合研制的闪烁体中子探测器成功实现工程化量产。“这一探测器批量制作成功,对散裂中子源建设而言是很大的进步。”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梁天骄语气坚定说道。

这并非东莞理工学院首次参与大科学装置研发,一年前,由东莞理工学院主导投入,与中国散裂中子源、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建设的多物理谱仪(东莞理工谱仪)成功出束。

诞生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腹地的东莞理工学院,根植东莞“厚德务实”城市基因,建校以来,瞄准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在推动东莞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助推城市品质内涵提升、集聚高端人才等方面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今年,是东莞理工学院建校三十周年。三十年前,东莞举全城之力建成一所地方高校;三十年后,东莞理工学院“反哺”这所城市,实现高校腾飞和城市繁荣的“双向奔赴”。

因城而生

从零起步,办学层次实现多次提升

千年莞邑,文脉绵长。

东莞,历来崇文重教,明代理学名臣丘濬将其誉为“岭南人才最盛之处”。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东莞带来了崭新的发展良机,但摆在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此时的东莞还没有一所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1985年,东莞市撤县立市(县级市)。在那场数万人参加的撤县立市庆祝大会上,就有领导和莞籍香港贤达提出创办一所大学的想法。

务实的东莞人一念起便是行。即使面对当时县级市也不够级别办大学的困境,东莞市委市政府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办一所属于东莞人自己的大学。

▲1987年7月,东莞理工学院奠基

回顾东莞理工学院的创建历程,可谓是举全城之力。1992年,东莞GDP仅有110亿元,财政收入不到6亿元,东莞理工学院的规划建设资金达到8000多万元,资金问题全靠东莞自己解决。当时,除了东莞市政府拨款和市内各单位、部门的资助外,莞籍的华侨和港澳侨胞也纷纷慷慨解囊,鼎力支持。

1992年4月2日,国家教委正式印发《关于同意建立东莞理工学院的通知》,这座新兴的高等学府,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就此正式启程。

从创办伊始,东莞就对这所大学用情至深、用心至极。

东莞理工学院校史记载,从1988年起,东莞理工学院(筹建)开始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学院、桂林电子工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1993年1月1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被敦聘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2009年5月,杨振宁与学生在铜像前合影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东莞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东莞理工学院顺势而为,提出了升格为本科院校的申请。

2002年3月,东莞理工学院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同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投入10亿元,在松山湖园区拿出1500亩土地,为东莞理工学院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新校区,并在次年投入使用。2003年10月10日至11日,当满载1700多名学生的大巴驶向新建成的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时,全体师生笑意盈盈,一所高等本科院校的腾飞之路就此启程。

依托东莞这座城市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东莞理工学院飞速发展。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9月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2018年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7月成为全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2021年5月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不断进步,学校办学规模也顺势壮大。2002至2022年,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招生专业从6个增加到58个专业,在校本科生从520人增加到19043人,在校硕士研究生从0到852人。

“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川广自源,成人在始。”回忆建校历史,东莞理工学院首任院长张遐龄感慨万千。“办一所大学,需要奉献精神,更需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培养适应东莞发展需要的人才。”他说:“专科办学时期,我们的目标是办成地方院校的前列,然后逐步办成本科院校。如今,东莞理工学院正朝着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迈进,这个愿望在当时不敢想。”

人才支撑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八成留莞就业创业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东莞成功创办第一所大学后,城校协同发展,城市因大学更美好,大学对城市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首先体现在人才的培养。今年3月28日,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场传来喜讯,该校的“基于数字孪生的辐射屏蔽筒遥操作搬运机器人”荣获全国三等奖,“基于电解液添加剂提升硅负极库伦效率”和“莞工一号-入侵防御系统”分别在“黑科技”专项赛和“解榜挂帅”专项赛全国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这是东莞理工学院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之一。

统计显示,建校30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共培养各类人才12万多人,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97%留省内工作,近80%留东莞就业创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及金融行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4%以上。

东莞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东莞城市发展遥相呼应——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这所扎根地方的大学构建出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充分利用东莞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深化完善政产学研用全链条体系,与华为、西门子等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共建9个现代产业学院,被列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示范项目;粤港机器人学院和西门子智能制造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多模式特色产业学院推进产教协同育人的改革和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凝练“六加强六引导”新文科建设模式,全面布局新文科建设;与广东医科大学共建松山湖医工融合创新中心、医工联合创新学院,共创“新工科+新医科”的实践典范;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探索构建基于现代产业集群和大科技装置集群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10+2“综合育人体系和社区党建育人体系。每两年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大讨论,不断凝聚共识,推动人才培养改革。出台《争创一流本科教育2025行动计划》,向建成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迈进。

▲2018年6月,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唯一地方院校,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专题发言

2018年,东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成洪波参加教育部主办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作为受邀发言的北大、清华等6所高校中唯一的地方院校代表,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知行合一的实干型人才》为题,介绍了东莞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做法,在全国高教界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办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同时还彰显出大学所在城市的魅力。30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和东莞一起,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广纳海内外贤才,各类师资人才接踵而至。特别是2015年以来,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博士后等700余人。目前,学校拥有特聘、柔性引进的院士8人,国家级人才23人,副高以上职称549人,博士82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60%,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1.9%。

2021年12月8日,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启动,“是人才进莞来”口号响亮。东莞理工学院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抢抓发展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首位战略,瞄准东莞高质量发展,着力做好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

数据直观显示,东莞理工学院人才聚集效应逐年显现。近年来,该校把握区域产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迫切需求,不断引进培育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分层分类实施人才引育计划,短期内快速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团队),高端人才指标增量持续位于全省前列。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系,实施“领航计划”“登高计划”“致远计划”2.0版,构建起一流教师队伍发展生态体系。

服务社会

打造优势学科群,构建东莞全域创新服务网络

扎根地方、贴近产业,积极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构建覆盖东莞全域的创新服务网络,服务支撑区域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是东莞理工学院给东莞带来的第二个重要支撑。

东莞是“先进制造业之都”,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需求,东莞理工学院近年来形成了工学学科集成度高、学科专业群与产业链关联度高、学科布局与东莞主导产业吻合度高的学科特色。

尤其自启动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以来,该校不断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智能制造、绿色低碳、创新服务三大学科群。学校发挥科技人才及平台优势,全方位、多层次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市镇校”共建合作机制。至今,已与东莞22镇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2016年以来,累计派出95支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及专员,精准对接服务高新区、专业镇和“倍增计划”试点企业等2100多家。

与横沥镇共建3D打印公共服务中心和模具检测技术中心,形成全国校地协同创新“横沥经验”,合作成果“东莞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获201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中唯一的特等奖。2021年9月26日,东莞理工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正式启用。立足本土、服务东莞,常平学院致力于打造完整的面向当地产业集群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交叉融合的教学基地,为常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多个案例表明,东莞理工学院主动作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布局和区域重大需求,不断推进学科再上新台阶。

▲莞工学生在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赛事中夺得季军

除此之外,东莞理工学院还深度参与地方社会治理、城市文化建设,组建创新型城市治理研究院、质量与品牌研究中心、知识产权研究院等高端智库,承担完成法治东莞、基层维稳机制、社会治理现代化等课题10余项,东莞市知识产权调解机制和行政裁决机制建设项目20余项,社会工作课题10余项,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学校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与东莞市人民政府方志办合作,组织师生开展东莞市1765个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实地核查,历时三年,完成调查并撰写《全粤村情•东莞市卷》六卷近700万字,初步建成全粤村情东莞自然村落数据资源库。

作为理工科院校,东莞理工学院在文科建设方面也下足功夫,初步形成了“六加强六引导”的新文科建设模式,实现新工科和新文科建设“并驾齐驱”。与此同时,该校三大学科集群逐渐夯实、学科布局的层次和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优势学科不断做强。材料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机械工程被列入广东省高校“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工程科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基本形成学科链与产业链关联度高、重点学科与主导产业契合度紧密的学科专业体系。

创新驱动

聚焦城市发展定位,科技创新屡次实现新突破

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是东莞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先进位的必由之路。

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与城市科技创新同频共振,是地方高校的职责所在。

由学校校长马宏伟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项目“城市大规模建筑群地震灾害风险智能感知系统研发”获科技部立项,这是东莞市单位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的国家重点专项;学校吕斯濠教授团队参与研发的《基于高能纳晶薄膜电极的工业废水电催化深度处理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已在7种行业70余个废水深度处理工程中成功应用;学校联合东莞市科恒手板模型有限公司、东莞市松湖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抗击新冠疫情的“好帮手”——一种个性化3D打印口罩支架》在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发明专利金奖;学校李长平教授团队完成的发明专利《一种硫化氢气体吸收剂及其应用》获得广东届广东专利金奖;学校雪车研究团队参与研发的雪车头盔亮相北京冬奥会……近3年,学校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在工业废水电催化氧化深度处理装备及应用、电镀废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光固化成型方法、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检测等领域突破系列关键技术。

为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东莞理工学院还设立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创新激荡浪潮涌,风劲正是扬帆时。科技创新,正是东莞理工学院办学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东莞理工学院2022年工作会议上,成洪波指出,东莞理工学院今年要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主动融入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

这是一所迈向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的使命,也是对东莞这座城市的“承诺”。

4月15日上午,在莞工即将迎来建校30周年之际,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区开工仪式在松山湖科学城举行

迎来而立之年的东莞理工学院,正马不停蹄向城市“献礼”。4月15日上午,备受瞩目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区开工仪式在松山湖科学城举行。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在活动中表示,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区,是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全力服务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坚持走与城市和产业共生共荣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对推动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成效显著。

短短一句话,份量沉甸甸。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这座城市,已然成为“命运共同体”。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如今,站在“双万”新起点,面对“三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三十而立的东莞理工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继续秉承“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向着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国内一流、代表东莞形象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这一目标,在新赛道上再出发。

建校30年大事记

1990年1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办东莞理工学院

1992年4月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

1993年1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被聘为名誉院长

2002年3月

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2003年10月

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正式启用

2006年5月

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8月

获批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5年9月

入选广东省重点支持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

2016年5月

成立国际学院,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承接学校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学校国际化教学改革

2017年3月

经教育部批准,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合作设立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

2018年5月

获批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9年7月

成为广东省唯一省市共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

2020年

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名单

2021年5月

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2022年4月

东莞理工学院国际合作创新区开工

数说莞工

4年

在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的大学排名中,连续4年位居中国应用型大学排名榜首

12万人

建校30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2万多人

80%

80%左右的毕业生留在东莞就业创业

19000+

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43人,研究生852人

58个

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8个

2741项

2016年以来,承担2741项各级各类课题

25个

与25个国家和地区、62所境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和交流关系

40+

新机制建设国际学院,招收来自4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

文字:张理萌 图片:受访学校供图 制图:郑伟华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