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会客厅|聚合力激活力 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i东莞 2022-01-14 10:06:18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迈上“双万”新起点,东莞也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要增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新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报告强调,要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体系。

■明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底色”,东莞扬帆破浪,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明确“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底色”,东莞扬帆破浪,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具体怎么做?这条路该怎么走?东莞报业融媒体“两会会客厅”,特邀请市发改局局长叶惠明、市科技局局长卓庆、市工信局局长肖必良、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赖健伟,讨论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等热点问题。

嘉宾名单

▲市发改局局长 叶惠明

▲市科技局局长 卓庆

▲市工信局局长 肖必良

▲市人社局局长 陈智武

▲市自然资源局局长 赖健伟

关键词:统筹谋划

产业基地+有效投资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报告提出围绕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奋力推动东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在新征程上,市发改局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联动发展?

叶惠明:市发改局将发挥好统筹、谋划职能,系统推进创新和产业相互促进、良性发展。

一是加快筑牢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加快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在东莞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围绕大科学装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谋划、布局、推进一批面向产业的创新平台、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等,筑牢筑实不断产生创新“源动力”的硬基础。

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统筹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这一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强力推进土地空间整备,加力产业链龙头招商,用好战新产业引导基金,提升综合配套服务,高标准、高水平把首开区规划建设出来,全力构建以科创为核心、以龙头为带动的战新产业集聚发展生态体系。

三是加快培育以创新引领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我市先进制造的雄厚基础,选取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若干新赛道,进一步强化产业规划、谋划,制定专门产业政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招引一批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的龙头链主企业和项目,打造展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内涵的产业新名片。

此外,为推动东莞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市发改局也将全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牵引,进一步深化莞港澳合作,高水平推动“软硬联通”,高标准建设重大合作平台,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努力把东莞打造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竞争力强的大湾区重要战略节点城市。

在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上,适度超前开展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快速落地。完善重大项目统筹推进、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一张表”工作机制,优化重大项目全流程跟踪服务,加快华为终端总部、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研发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

在发挥平台作用上,抢抓“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全面对接深圳和广州都市圏,统筹推动滨海湾新区、松山湖、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区等重大发展平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能级,打造一批高质量发展新引爆点。推动南部9镇加快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在基础设施互通、产业平台合作共建、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等建成一批示范性引领性的标杆项目,打造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和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区。

关键词:创新引领

改革创新机制体制

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记者: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是东莞经济的“根”之所在,而创新驱动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是东莞经济的“魂”之所依。市科技局接下来将如何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创新活力?

卓庆:接下来,东莞市科技局将聚焦四方面工作,更好地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一是改革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在重点产业领域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动上下游进行技术攻关,设置应用场景,推动成果转化。探索采取定向委托、定向择优、“揭榜挂帅”等方式,由龙头企业出题,将攻关项目打包给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或者创新资源集中的团队实施,政府牵头组建专家委员会、建立项目监督管理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创新生态圈。

二是进一步优化科技管理机制。优化项目产生方式,探索运用多种方式遴选出优质科技项目,发挥市场眼光对科技项目的考量,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评估体系。细化项目申报、项目立项、资金拨付、项目监理、项目验收、诚信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执行。健全内审制度,常态化、经常化加强内审指导监督。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项目信用管理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完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行联合奖惩。开展诚信抽查工作,增强各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意识,实行诚信承诺制和“一票否决”。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机制,改变以财政资助为主的支持方式。开展科技业务管理方式再造,改变以往“认定即奖”“立项即补”的奖补方式,将资助方式从事前资助、一次性资助、定额奖励为主,逐步调整为分期资助、事后奖补为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杠杆作用,放大引领全社会科技投入的“乘数效应”。设立市科技创新支援服务中心,组建专职服务队伍,完善服务工作机制,作为科技部门服务产业与企业的重要工作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承接科技成果项目落地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

四是完善市镇联动服务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对科技干部的精准化专业化培训,提升镇街科技干部能力,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定期举办面向镇街基层科技创新服务人员的科技管理业务培训班,着力完善干部履职必备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遴选镇街开展创新强镇示范引领,让创新强镇成为镇街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镇街用好用足创新强镇政策和资金,加大基层人力、资金投入,加速形成有利于高企培育发展的镇街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关键词:产业升级

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报告提出,要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市工信局将如何积极实施工业稳增长,奋力推动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肖必良:推动工业稳增长,市工信局将继续充分利用、持续完善促增长工作机制,常态化抓好重点企业运行监测等行之有效的促增长工作措施,精准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有效促进规上工业增加值加快增长,推动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将工业经济打造成为全市经济的“稳定器”。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市工信局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系统做好数字经济发展谋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中小企业、成长性企业、传统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动龙头企业打造数字工厂(车间),实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应用和5G全连接等示范项目,依托龙头企业引领,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二是着力培育新动能。完善工业投资项目全流程管理机制,推动重大工业项目加快落地,夯实发展后劲。做强新动能企业梯队,加强企业挂点帮扶和协调服务,力争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百亿元工业企业、大型骨干企业。推动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基地机制体制创新、土地收储整备、产业优质招商、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建设。

三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围绕智能移动终端、智能装备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摸清产业链短板,大力开展强链补链,不断增强优势产业的生态链优势。聚焦“4+5”战略性产业集群,出台五年行动计划,通过企业清单、项目清单、政策工具包、创新体系、战略咨询机构等全方位支撑集群发展。

四是开启新一轮倍增计划。继续擦亮东莞“倍增计划”品牌,开展下一轮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推动企业上新的量级;聚焦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提高资源配置和企业服务效率,为促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优选一批高成长型企业实现全方位培育。

五是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引导更多企业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市场竞争份额,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增强我市产业链能级。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展翼计划”,打造“专精特新”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此外,我们也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对企服务。开展“企莞家”服务平台第二期升级工作,强化“企莞家”平台数据内核,实现各部门数据联通,进一步提升服务一站享、政策一站享等功能的精准性、有效性,增强企业获得感。

关键词:人才驱动

进一步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记者: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东莞今后五年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响人才强市总体战,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对此,市人社局将如何布局?

陈智武:面向GDP过万亿后的高质量发展,面向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面向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东莞人社系统将围绕“共建成长之城、提升人力效能”工作主线,完善各项政策,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服务,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推动东莞进一步把人口人气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优势。

一是创新人才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加快出台《东莞市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本科生引进培养暂行办法》《东莞市加强研发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塑造技能生态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批人才政策。加快修订个税补贴政策,扩大惠及范围,加大资助力度,更加突出支撑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导向。计划三年引育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人才和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

二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支持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博士后工作站,提升用人单位的自主培育能力。向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下放特色人才评价权、职称评审权,进一步提高重点平台对创新人才的吸聚力。健全企业技能人才引育激励机制,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制,促进技能生态塑造和人力效率提升。2022年,新建4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100家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引进培育一批技术技能人才,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

三是优化人才综合服务。建设“东莞智慧人才服务平台”,落实“政策直通车”服务,实现政策找人、人才奖补资金的快速兑现。建设创新人才地图,实施新的人才工作站绩效奖励政策,进一步提高引才效度和力度。完善优才卡专享服务机制,组建人才服务专队、志愿服务队,依托优才中心、双创中心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才交流活动,营造放心工作、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人才生态。

四是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设省级、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各具特色镇街产业园,持续规范人力资源和劳务派遣市场秩序,开展机构等级评定,促进供需对接,促进优质机构做大做强,塑造健康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生态。到2025年,全市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超过600家,人力资源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2%。

关键词:拓空间

深化拓空间工程,提升产业能级

记者:报告提到,未来东莞要在拓展优化城市空间上干出“大手笔”,市产业空间连片拓展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拓空间”最核心的工作,市自然资源局将如何以拓空间为抓手,支撑东莞在“双万”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赖健伟:站在新起点上,市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深化“拓空间”工作,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以规划模式转变、招商模式转变和资源配置模式转变为抓手,构建产业与空间耦合、全链条资源配置、市级主导招商、市镇共建共享的市级统筹土地整备模式,聚焦连片产业空间拓展,促进“地等项目”“筑巢引凤”的转变,引“龙头”聚“链主”,提升城市能级,优化综合环境,将产业单元打造为标准化产业社区。

今年是“工改工”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将计划推动“工改工”拆除平整不少于12500亩,并以“头雁计划”为突破口,打造16个连片更新片区,引领镇村工业园改造由单宗旧厂区改造转向片区综合开发,实现镇村工业园改造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目前,已初步选取10片市级统筹产业单元,并开展了红线范围校对、空间资源管控、土地情况调查以及相关政策研究等前期工作,其中2000亩以上的产业单元共4片、700亩以上的产业单元共6片。

接下来,市自然资源局还将坚持强化东莞大道、鸿福路“双轴”带动作用,以“双轴”沿线重点片区和项目建设为核心,打造中心城区串珠成链、连片成景、独具山水魅力的中央活动区。要抓好重点片区建设,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谋划“翡翠绿链”。即以连山、串水、融城为理念,构建湾区一流的中心城区生态公共空间体系,通过大环串小环、主线连支线,打造53公里可观、可游、可玩的环城漫道,串联行政文化中心广场、元美公园、国际商务区中心公园、黄旗山城市公园、黄旗南麓文体带、同沙生态公园、新基河、西平水库、植物园、水濂山水库等公共空间节点。

文字:向连 王子玺 范德全 付碧强 图片:陈帆 陈栋 郑家雄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