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之道⑧|石龙:奋力开创“多元共治”乡村振兴新局面
i东莞 2021-11-17 19:59:18

作为东莞土地面积较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名镇,石龙镇乡村振兴工作如何做出实效、做出特色?

近年来,石龙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理念,积极打好“铸魂、统筹、绿色、共治”四张牌,将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市镇村统筹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紧密结合起来,奋力开创“多元共治”的乡村振兴新局面。西湖村成功创建为市级特色精品示范村,并荣获建党100周年“东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打好“红色铸魂”牌,让战斗堡垒“强”起来

乡村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石龙镇积极加强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锻造,以兴龙社区列入市级“双标工程”示范点为示范,带动全镇村(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全覆盖。选优配强“领头雁”,探索实施“龙青计划”,选送了一批高素质的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主战场锻炼成长,兴龙社区党委书记郑林锋荣获“广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同时,各村(社区)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积极绘就美丽乡村的“振兴红”,初步形成了革命史遗址-村史博览馆-百姓宣讲团的“红色名片”。今年来,石龙中山公园、东征史迹等入选省市红色革命遗址遗产;“中国举重博物馆”落户石龙并已动工,建成后将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吸引300多个团体、近13万市民参观。一系列红色印记的活化,既带旺红色旅游,更激发了全镇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打好“统筹增效”牌,让发展能级“大”起来

在产业振兴方面,石龙镇坚持通过“市镇村统筹发展”的方法,破解资源有限等瓶颈,推进乡村振兴。该镇建立完善镇委统筹主导、村(社区)党组织响实施、镇村联动共享的体制机制,强化在重大规划、重大决策、重大平台打造等方面的统一谋划部署,促进村(社区)更好融入市镇“一盘棋”发展大局。立足石龙打造旧城区“历史之城”、新城区“当代之城”、西湖区“未来之城”的发展定位,构建10个村(社区)错位发展、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在镇村统筹下,西湖片区纳入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联动拓展区;一大批“工改工”和旧城改造项目实现新突破。坚持“以结果体现执行力”的乡村振兴工作导向,建立涵盖村(社区)、直抵基层的考核体系,强化镇委对村(社区)“两委”干部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通过奖优罚劣全面打通村(社区)执行落实的“神经末梢”。

打好“绿色生态”牌,让村居环境“美”起来

石龙镇不仅是历史文化名镇,还有着独特的10个村(社区)依江而建的天然优势,该镇依托这一优势,把党建宣传和红色文化植入江岸景致、融入休闲生活,打造党建文化长廊等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地”。深入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见缝插绿”和“街头小景”工程,创新打造“城市里的阳台农业基地”,全面提升各村(社区)的“颜值”和“气质”。

目前,全镇10个村(社区)全部通过干净整洁村验收,7个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石龙在全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中实现“八连冠”。同时,充分发挥石龙依江而建的天然优势,以南岸公园等沿江景观带升级改造为纽带,高标准建设“一江三埠”碧道景观带,积极融入全市“三江六岸”生态体系,推动全镇各村居水清岸美、串珠成链。

打好“多元赋能”牌,让基层治理“活”起来

石龙镇坚持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协同共治新格局,凝聚共促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安排1亿元镇财政资金开展三年奖补计划,撬动“市镇村企”四级资金共38亿元,统筹开展109个乡村振兴项目建设。

积极打造“居民离不开”的社区党组织,激发村居自治内生活力,成功组建全市首个“社区智囊团”,广泛连接社区党员、志愿者、老干部、乡贤能人等资源力量,为基层治理出谋划策、连接资源。

打造智慧社区党建平台,开发“微友邻”APP项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空中桥梁”,项目引领传统社区进入智慧治理时代,并入选2021政法智慧化建设创新案例。

充分发挥老干部优势作用,创建市老干部大学(市老年大学)第一个镇级分校,组建“薪火先锋”老干部志愿服务队,进一步凝聚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正能量。

/论道/

石龙镇党委委员刘丽权:

精致乡村要“面子”,更要“里子”

东莞日报:石龙镇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精致石龙,魅力名镇”的发展目标,提出“向精致精细精美、智慧智能、生态宜居的方向努力”。石龙镇乡村振兴工作如何与“精致石龙”理念相结合?

刘丽权:石龙镇乡村振兴工作结合“精致石龙,魅力名镇”的发展目标,计划打造“精致乡村”,打好“绿色生态”牌,让村居环境“美”起来。

首先,将西湖“特色精品示范村”作为“精致乡村”切入点,精心布局村庄环境整体设计。秉承着“精致乡村”的理念,不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还统筹镇域基础设施资源,全面开展村庄车辆停放大整治等,对道路交通、社区绿化、污水管网配套等重点民生工程进行提升。

其次,精致乡村要“面子”,更要“里子”。除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强化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依托十个村(社区)依江而建的天然优势,把党建宣传和红色文化植入江岸景致、融入休闲生活,打造党建文化长廊等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红打卡地”。

再次,深入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四小园”项目,结合石龙镇历史文化底蕴,配合旧城改造工作,打造10个展现石龙镇特色人文风情的街头小景。同时,以南岸公园等沿江景观带升级改造为纽带,高标准建设“一江三埠”碧道景观带,积极融入全市“三江六岸”生态体系,推动全镇各村居水清岸美、串珠成链。

最后,坚持从细微处着手、精细化着眼、智慧化着力,实现城市从“干净、有序、安全”到“精细、精致、精美”蜕变。其中包括深化“洁净城市”专项行动,努力实现环境卫生提质升级;以边角之景带动村容村貌提升,用扎实行动打造“精致乡村”等,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东莞日报:“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接下来,石龙镇有哪些具体的计划?

刘丽权:未来五年有几个重要的着力点。第一,石龙将按照“历史之城”的定位来打造老城区。用足用活基层改革创新实验区政策红利,坚持产业赋能,启动旧城活化先行示范街区建设和木材厂片区改造,同时大力实施“四小园”和“街头小景”工程,拓展新空间、引进新业态,促进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彰显石龙新魅力。

第二,按照“当代之城”的定位来打造黄洲片区。立足黄洲片区建筑新、环境优、形态美的基础禀赋,补强公共配套设施,打造品质商圈,巩固提升良好的人居环境优势,打造现代宜居社区和高端生产基地。

第三,以黄家山村创建“特色精品村”为契机,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水平,推动仙溪福地欧公文化景区旅游产业发展。精准发力筑巢引凤,加快打造“工改工”项目。

第四,按照“未来之城”的定位来打造西湖片区。发挥西湖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示范带动作用,高水平推进西湖片区城市设计工作,编制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充分利用东莞火车站交通枢纽、TOD综合开发、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机遇和优势,打造产业新、生活优、生态美的新型品质片区。

第五,加快红海片区规划建设,立足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产业规划,充分发挥全省唯一“双口岸”的独特优势,广泛对接国内外资源,大力招商引资,探索建设国内产品外销、内销及国外产品进口的展销中心,打造高端物流基地,努力建设东莞“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文字:韦琼 图片:石龙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