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里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i东莞 2021-10-16 09:36:24

今年以来,东莞新增中小学学位3.7万个、公办幼儿园学位5520个、停车位7.95万个、病床位905个、就业83341人……一组组数据反映东莞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扎扎实实成效。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开展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的调研,通过12345热线、智网工程、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等渠道征集群众意见建议1万多项,确立“我为群众办实事”市镇两级实事项目2000多项,其中市重点民生项目10项,市领导挂帅项目100多项。广大党员干部学史力行,以行践知,在各自岗位上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办实事、开新局的强大动力和智慧经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推动东莞在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18日,东莞市8所改扩建学校项目集中移交仪式在市第八高级中学举行。图为市第八高级中学全景

聚焦“民生五位”

解决群众切身所需

“我小孩就读的平乐坊小学是刚创办不久的一所学校。孩子作为随迁子女,能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和成长,我非常满意。”胡女士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东莞家长的心声。

过去十年,东莞常住人口从800多万增加到1000多万。近年来,东莞在校生年均增加超过6万人,中小学公办学位数量屡屡告急。

为解决学位紧张问题,东莞打响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战,举全市之力,全市域动员,推动学位供给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东莞全力增加公办学校。从学位预测、用地、审批、督查落实等全链条综合施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新建扩建学校——建立健全“531”学位动态供需协调机制,即提前5年预测学位需求、提前3年规划学位建设、提前1年落实学位供给。建立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出让联动机制,出台《东莞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力促教育扩容落地落实。

今年计划完工新建改扩建学校45所,新增学位约4.68万个。力争2023年9月前完成省下达的公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达95%、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5%的目标。

东莞全力推进教育均衡公平,让孩子们“读好书”。实施集团化办学、品牌学校、未来学校建设等行动,启发和帮助一批学校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目前已组建教育集团数量达到40个,增加优质学位6.66万个,推出120所品牌学校。

教育,只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事项之一。随着人口突破千万,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大。

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东莞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放在老百姓的需求处和心坎上,紧紧抓住教育、医疗、养老、就业、交通等民生事项,聚焦学位、病床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停车位等“民生五位”,全面补短板、优质量,全力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作为东莞最繁忙的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常常一床难求。实际开放的3020张床位几乎天天爆满。在床位难以增加的情况下,市人民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举措,成立“床位管理中心”,实行“全院一张床”,床位灵活调度,最大化病床使用率。同时,不断创新医疗技术,增强医疗服务,患者平均住院日减少1.15天,实现了平均住院日降至8天内的目标,让医院运行更加高效。

根据建设卫生强市实施意见、“健康东莞203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东莞正加快建设“顶天立地”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如今,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分别达3154个、3.4万张,比2015年分别增长41%、23%,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满足群众总体就医需求,医疗机构床位公平可及度不断提升。

——面对人口结构趋向老龄化发展,东莞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全面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为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发放12000—18000元床位建设补贴、每人每月200元床位运营补贴。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养老机构50家,共有机构养老床位5481张,入住率为55%,其中公办养老机构34家,床位3126张。

东莞也不断夯实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全市已打造142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依托社区资源建设了47个长者饭堂和55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借助“互联网+”,推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服务需求。

89岁的居家养老人员梁伯居住在莞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每周到家提供1次家务服务,每次3个小时。对此,梁伯很满意。他说,家里就是养老院。

——“通过为期6天的严格培训,我不仅顺利获得参加母婴护理转向技能考试的资格,人社部门还教我申领相应的国家补贴。对于再就业,我信心百倍。”东城街道“一镇一品”灵活就业人员专题培训班学员李女士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东莞全市就业人口规模超500万人,是全省就业大市。东莞提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技能培训生态,累计完成164万劳动力学历技能素质提升,累计新增技能劳动者(技术工人)达62.9万人,总量达到125万人。完成“粤菜师傅”培训7054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0.7万人次、家政类培训48900人次。出台3.0版“促进就业九条”,从“稳岗位、育增长、促重点、强技能、优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九条共27项72个政策措施,促进各类劳动力在莞乐业成长、与城市共生共荣。更有力的就业优先政策、更精准的就业服务措施,推动东莞就业形势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近年来,东莞的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2020年底超过340万辆,仅次于深圳,居全省第二。但全市停车位仅有162万个,按1:1.1的停车泊位占比计算,东莞的停车位缺口约220万个。

为了补齐停车位短板,东莞把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品质交通千日攻坚战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全市停车位建设和管理,今年计划新建不少于6万个停车位,计划到2022年全市新增停车位不少于18万个。统筹推进智慧停车云平台建设,推动全市停车数据全面接入智慧停车云平台,打造城市停车“一张网”,并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智慧停车。

▲12345热线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开展工作 受访单位供图

开展“九个一”工作

优化提升12345热线

9月19日,东莞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收到市民举报:常平镇某小区业主占用公共喷泉池养殖塘鲺,造成恶臭散发、蚊虫滋生,严重影响其他业主生活,物业公司多次协商仍无法解决。常平镇房管所收到投诉后,迅速行动,重新还业主一个舒适干净的生活环境。

这是东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优化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打造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爱心线的通知》后,一刻不缓办理市民投诉的生动体现。

12345热线直接面向企业和群众,是反映问题建议、推动解决政务服务问题的重要渠道,对于有效利用政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加强监督考核、提升企业和群众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东莞的12345热线于2014年底正式开通。作为政府服务的总客服,12345热线在畅通诉求渠道、解决民生关切、强化政民互动、服务政府决策、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9月,东莞进一步从九个方面优化提升12345热线,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心”、群众诉求“一把手领办”、政务服务“一号对外”、热线接听“一呼即应”、诉求办理“一单通达”、办理进度“一刻不缓”、跟踪督办“一抓到底”、服务资源“一网互联”、社会各界“一线体验”。

对于12345热线反映的问题,由市政府“一把手”总领办,各镇街(园区)“一把手”具体领办;相关全市性问题,市直部门“一把手”同步领办。推动12345热线与人民网、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系列”、“阳光热线”、部门网站政民互动板块等互联互通。推动12345热线与110、119、120等紧急热线和水电气等公共事业服务热线对接联动,实现一个号码服务企业和群众。对热线进行扩容升级,将席位从120席扩大到300席,人员从180人扩大到450人。开设企业服务专席,整合涉企服务资源,打造全市统一涉企服务咨询平台,为企业提供7×24小时政务咨询、政策解答、投诉举报等服务。

优化提升后的东莞12345热线对办理进度作了明确规定。重大安全隐患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响应、处置。紧急类事项,原则上1小时内抵达现场,当天完成办理,2个工作日内反馈结果。表扬类事项,由12345热线即时答复。咨询、建议类事项,2个工作日内办结。投诉、举报、求助类事项,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办结;确需较长时间解决的事项,可适当延长办结期限。

这一系列做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台更多改革创新措施,一个一个解决好。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12345热线成为为民办实事的“暖心线、贴心线、爱心线”。

▲流动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两新”党组织不漏学

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

“防跌包好用,白天是拐杖,晚上有夜灯,再也不用担心夜间绊倒。”今年6月24日,大众社工党支部书记陈锦坤到石排镇福隆村回访,86岁的王婆婆竖起大拇指,称赞社工为她解决了一件烦心事。

此前,大众社工为30位独居老人赠送“防跌包”,解决了这批长者的出行担忧。在逐一回访时,陈锦坤还联系流动党员志愿者,修缮了独居老人的危房,搬开压在他们心头的大石头。这是东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流动党员找到党组织,切实为群众化解烦心办好实事的缩影。

在东莞1000多万常住人口中,非户籍常住人口占76%,外来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性强。基层党组织的结构也比较复杂,突出特点是“两新”组织多、流动党员多。目前,东莞有“两新”组织党组织3600多个,党员4.3万名,其中流动党员1.4万名。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将“两新”领域特别是流动党员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结合“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特点,广泛宣传发动、精心谋划实施,织密“三张网络”,确保全市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一个都不能少”。

学史力行。党史学习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群众身边的难点痛点堵点。东莞“两新”党组织也围绕企业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公益事业、外来务工人员等五大方面,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实际举措,办了一系列好事实事。

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委联合市税务局搭建“税企心桥”联学共践平台,联合十方力量,创新推出一系列便民利企举措,着力解决纳税企业缴费人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东华、康华医院党委组建一支名中医、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的“大咖”队伍,每月定期深入社区和住宅小区开展“红色义诊”活动,普及常见疾病护理知识。市个体私营企业党委发动55家行业协会组建全国首个“市场监管共建共治联合会”,协同监管部门发现和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宣传规范经营政策、反映业主合理诉求。

文字:首席记者 林朝丰 图片:陈栋 郑志波 制图:李淑君 编辑: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