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①|东莞理工学校校长巫云:要充分理解职业内涵发展
i东莞 2021-09-30 15:42:10

开栏语: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既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更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组成部分。“十三五”以来,东莞职业教育在一直在探索,并走出了东莞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展望“十四五”,在经济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职业教育要如何主动对接国家总体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和职教改革趋势,朝着高质量发展的职教路奋进?本报特别开设栏目“高端访谈”,邀请东莞理工学校校长巫云来谈谈社会大众关注的职业教育发展。

▲东莞理工学校校长巫云谈社会大众关注的职业教育发展

《东莞日报》:现任教育部长怀进鹏曾表达自己的教育观点:提倡有温度的教育。他说:“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文的交流,人的素养及团队的合作,特别是对文化的自信、对社会的理解。”东莞理工学校开展素养与技术融合培养,是否也在践行着这样的理念?

巫云:是的,从报道中看到,怀部长在2014年在人民网发表的一篇报道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东莞理工学校开展素养与技术融合的培养,确实非常符合怀部长的观点。我们是在充分研究职业教育的内涵和需求来践行这个教育理念的。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职业教育是包含技术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也应包括职业素养培养。

2008年,我在东莞塘厦理工学校(现为电子科技学校)工作时,与北京澜海源创企业咨询公司合作,开发团队、沟通、时间管理等12门职业素养课程,即将企业内训前置到学校。2012年到东莞理工学校工作后,成立了职业素养研究与传播中心,建立素养课程开发与授课团队,在继续开发通用素养课程基础上,开发了素养实训平台、技术素养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引导系统,建立了素养课程教师晋级评价体系,推动着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化。10多年的坚守与努力,职业素养课程已辐射到全国各地,为我们的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东莞日报》“双减”政策出台,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存在减负问题吗?

巫云:如果从减负的角度考虑,任何教育都需要的,因为当前的教育内卷化确实严重。虽然教育部推动的“双减”是针对义务教育的,但其内涵是要减轻学科知识的重复性、超前性学习,让学生的活动和视野更广阔,德智体美劳更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在学科成绩上。

对职业教育学生而言,首先要减轻的是学生对学业学习的心理负担,转变他们深深印刻在骨子里的“我不会学习”的观念,让他们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上。

我们是通过这几个途径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的:一是改变评价体系,如我们建立的监测与引导体系,就是围绕合群性、主动性、青春期意识、环境意识、权威意识、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和自我管理八个维度来引导学生成长。我们开展的技术素养课程是从沟通展示、规范安全与环保、计划决策、团队合作、信息获取、职业态度、专业技术、自我管理这八个维度来评价学科学习成绩的。

二是建立活动引导平台。我们与企业咨询公司合作,在深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的基础上,建立校园活动伙伴式成长系统,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劳动、体育、艺术活动等,来更新成长理念和成长动力,提升综合能力。我们成立劳动创新中心,更是引导学生将学习、生活、体艺等纳入劳动项目,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相融促进的兴趣,更新了学习只是学科学习的观念,减轻了静态学习的“苦”,增加了动态成长的“乐”。

三是建立阅读引导体系。《塔木德》书中说:凡是读书多的孩子,一般来说,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这个人的读书史。因此,引导学生阅读是何其重要。我们引进图书管理企业接管学校图书管理,建立“你选书我买单”的图书购买机制,在接管企业的推动下,建立了遍布各班的阅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动态展示各班各学生借阅数据,极大推动了师生阅读量。

创新对于学校而言,更为迫切的学习边界、学习理念、学习模式和学习要求的创新。只有兴趣引领下,才会有高效的学习,才会有快乐的体验,在这样的体验里,再苦也是乐在其中。

《东莞日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在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应该如何深层次推动?

巫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在于校企合作,在于产教融合。我们从实习单位确立到订单培养、企业进校,校企共建等模式,一直多途径尝试,现在已建立了涵盖教育研究院、产业研究院、人力咨询公司、集成服务商、研发型企业、生产型企业在内的校企合作资源链,在课程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共享、教育教学平台研发、技术创新、甚至专业开发等开展共建共享,让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企业信息、生产元素,充分拓展专业与职业视野。新的学期,我们将往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方向尝试,让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深入。

《东莞日报》:职业教育有很强的产业依赖性,如何运用东莞先进的产业环境发挥就业吸引力解决技能人才问题的同时,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巫云:这个问题有意思,很有战略视野。一个地方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的,肯定需要吸纳外来者。东莞每年都举办校企合作交流会,也出台了许多人才政策,就体现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更有效益的平台来促进。这个平台就是职校的跨区域融合培养平台,即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东莞的职业学校开展与欠发达地市职校合作,采用2.5+0.5或者2+1的模式开展联合培养,欠发达地区负责基础培养,我们利用产业优势开展后段培养和实习就业,这样,就可以少量培养成本大幅提升东莞职教人才的输出量,缓解甚至解决技能人才缺口问题,同时也帮助了欠发达地区职校发展,多方得益,合作共赢。我想,这也应该是我们广东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有效途径。

《东莞日报》关于“普职比”这一教育热点词语,作为一个职教人,您如何理解?

巫云:去年年底教育部改革新政策提出要严抓“普职比”,要求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应在5:5比例范围。这给学生和家长增加了巨大的“压力”,认为是增加教育内卷化的因素之一。其实,这个压力来自于家长对孩子的“无限的期望”,以及家长不了解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

人的学习途径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善于通过逻辑、知识的理解来学习,这类学生适合进普通高中;一种是喜欢通过实践来达成学习目标,这类学生适合进职业学校。这也是职业教育为什么会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缘由所在。我们东莞教育曾提出“让每一个学生受到最适合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实现最佳成长。

现在,职业教育也在改革中,进行升学与就业并重培养,学生也可以考大专、本科。近年来,有不少学科成绩不太优秀的学生选择进入普高,结果难于适应而中途转入职校学习,可见,并非所有学科成绩好的都适合普通教育。5:5比例就是希望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特点的教育类型,只要努力,都能殊路同归,都能达至人才顶端。

《东莞日报》:广东省在推进中职教育高水平发展计划,东莞理工学校是如何开展的?

巫云:广东省从去年开始布局开展中职教育高水平发展计划,对接教育部优质职校建设,引领和推动中职整体发展。东莞理工学校在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等十个方面推动,努力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新动向,围绕大湾区产业升级发展新需求,深度思考传统与智能、人性与教育、中职与高等教育的关联关系,创建职业素养课程研发中心、新技术研发与课程转化中心、融合培养中心,探索素养与技术融合培养、先进产业孵化与技术人才同步培养、中高职连贯培养等新路径,坚持实践引导,创新管理制度,提升培养效益,将东莞理工学校建设成为职业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形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大湾区模式”。

文字:覃凤春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