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时代本色|“擦亮美术作品里的红色东莞”主题交流会举行
i东莞 2021-09-26 18:18:14

9月26日,“擦亮美术作品里的红色东莞”主题交流会在岭南画院举行。交流会以“绘就时代本色——东莞美术名家革命和建设题材作品展”为切入点,探讨《南昌起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抗日游击战》等红色经典作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探讨红色画家、红色作品诞生的具体条件和成因;建设东莞美术名家档案、开展东莞美术名家作品征集研究推广以及如何擦亮“岭南”这块牌子把脉、建言献策;东莞美术工作者该如何继承、发扬前辈文化遗产,如何发挥利用这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等四个议题。

交流会上,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东莞文史专家李炳球介绍了展览的策展思路和意图,他表示,展览想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老一代的美术家,基本上是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他们工作的关系,不一定留在东莞,但是他们的家乡情怀非常浓厚,从他们的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前辈爱乡爱国的感情。二是所有选的画家都是与时代同行,创造具有时代特性的作品。

随后,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顾问、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钱林祥,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副秘书长谌强等行内专家和部分艺术家代表出席会议,大家出言献策,为东莞的文艺发展、为东莞的美术馆事业建设、为东莞的美术创作提供建议,推动东莞文艺发展,助推“品质文化之都”建设。

部分嘉宾观点:

钱林祥(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顾问、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

整个展览的脉络非常清晰,我从中感觉到两点:一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心要成为创作的欲望和需求。艺术家要融入社会,走进群众,跟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才会有创作的热情。二是要建设莞籍名家档案,征集研究推广,为如何擦亮岭南牌子建言献策。梳理本地的艺术家,是地方美术馆首要的任务,东莞应该以展览为契机梳理莞籍艺术家历代的创作,同时重视美术馆的收藏,坚持藏品特色。

从展览上看,东莞籍的艺术家都有着一个开放的视界和博大的胸怀,他们与时代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从东莞出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收藏他们的作品,需要定立一个办馆宗旨,坚持一个目标,不断对它进行学术研究。此外,岭南美术馆同样要保持开放性,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岭南画派的美术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岭南画派、岭南地区的艺术家进行梳理,可以更大范围研究地域的现象,也可以作为岭南的研究,长期坚持,并走出自己的特色。

谌强(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副秘书长):

展览呈现了本土的力量、激情和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岭南美术馆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以此为一声号角、一条模板,或者是一条经验,在研究、展览的同时,得到更多市里相关单位的支持。未来岭南美术馆还应该重视“大湾区”“大岭南”“大东莞”概念和研究,将三者结合,并以之为对象进行长期性创作主题,并思考如何打造品牌。

张文庆(上海美术馆原副馆长):

今天展厅所呈现的画面,生动的展现了莞籍艺术家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壮丽航程,勾勒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地标和红色历程,红色精神和红色血脉。展览浓缩了我对展览主题的深刻认识,那就是深切感知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画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没有辜负百年奋斗的中国。

我想,岭南美术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不仅要立足于东莞本土,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大岭南的视野,从广度和纬度上架构起美术馆未来发展的深度,坚信岭南美术馆会越来越好。

黎丽明(广州艺术博物院教育推广部副主任):

建党百年之际各地都在举办相类似的主题展览,今天的展览,东莞交了非常好的答卷,通过这次展览,梳理了东莞现代美术史以及现当代莞籍艺术家的成艺术成就,这是非常成功的展览。东莞是一座历史名城,对本地文化挖掘和整理,是非常有意义也是应该值得重视的。希望未来在不断的征集藏品时,要重视地方的资料和手稿,并建立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档案,策划艺术家的个人回顾性展览,以展览为契机带动宣传和推广,擦亮东莞的文化。

黄泽森(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岭南画院终身名誉院长):

展览中的作品基本上代表了莞籍艺术家在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创作的力作。如果要梳理东莞美术史的话,这是一条主线,有传统的方面,有红色的基因,也有新时期创作的方面。此外,展览现场中这一批又一批名家的作品,他们受东莞和岭南文化的教育,他们对于家乡非常的热爱,体现在他们的作品。展览中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与时代有关,更重要的是和生活以及人和事有关。东莞几代艺术人的现象,这也是一条东莞美术史的主线。

文字:沈汉炎 图片:陈帆 视频:陈帆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