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市塘厦第一小学的桑树种植园里,45棵两年生结果桑树与120余棵养蚕专用桑树郁郁葱葱,成为孩子们探索自然与文化的生动课堂。自2013年起,学校深耕“以蚕桑文化为依托的学科融创课程”课题实践,将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多学科教学,让学生在种桑、养蚕、创艺中收获全面成长。

作为东莞市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该课程以“五育融合”为核心,构建了系统化育人框架。在科学课堂上,学生们开展“蚕的一生”观察实验,细心记录蚕卵孵化、幼虫成长、吐丝结茧的全过程,撰写的观察日记满是童真与发现;语文课堂上,孩子们围绕蚕桑农耕场景创编小诗、童谣,让传统文化与语言表达深度融合;美术课上,桑叶拓染、蚕茧工艺品制作、蚕丝扇DIY等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创造力,一件件精美的蚕丝扇、蚕茧摆件从巧手中诞生;劳动课上,孩子们还化身“小小传承人”,学习制作夏桑菊凉茶,在采摘、晾晒、熬煮的过程中,体会传统药食文化的魅力。

为让文化传承更具沉浸感,学校打造“课程+活动”双轮驱动模式。养蚕成果展上,成长照片集、《蚕的一生》绘本、蚕桑主题画作、蚕丝扇、养蚕心得感悟等作品琳琅满目。科技节蚕桑文化专区,售卖桑叶、传统缫丝技艺体验、知识竞赛等活动,让校园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课程实施以来硕果累累,先后斩获省市镇级奖项二十余项,其中科普课程案例获东莞市一等奖,项目式学习案例入选2025年东莞市优秀案例,相关成果还荣获广东省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二等奖。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照料蚕宝宝的过程中萌发了热爱自然、呵护生命的情感,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文化自信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

如今,塘厦一小的蚕桑文化课程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育人品牌。这门将课堂搬进田园的特色课程,不仅让非遗在校园落地生根,更实现了“以桑育人、以蚕启智”的教育目标,为“五育融合”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生动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