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松山湖未来学校、松山湖北区学校
东莞+ 2025-11-24 09:36:42

莞脉传承,弦歌不辍,硕果盈枝。十余年来,从“进校园”到“在校园”再到“出校园”,非遗进校园项目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网络,形成非遗进校园的东莞模式与路径。

截至目前,东莞共评选出五批6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职业院校等。各基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在校园扎根焕新。

为推广优秀经验做法,特聚焦第五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推出系列宣传,助力非遗在校园绽放新的时代光彩,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在青年一代永续传承。

松山湖未来学校

麦秆画里的非遗传承

麦秆剪贴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松山湖未来学校把麦秆画作为学校艺术类的主打校本课程,有系统的教学计划和教材,让学生从基础开始逐步学习麦秆画的制作技艺和相关知识。在学校成立了麦秆画社团,以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麦秆画课程教学。

同时,将麦秆画与美术、手工、劳技等课程相融合,在美术课上讲解麦秆画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方法,让学生将美术知识运用到麦秆画制作中。

在具体的教学中,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堂上,教师先讲解麦秆画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实践教学,示范麦秆画的制作步骤,如剖、刮、推、烫、剪、绘、贴等工序。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幅麦秆画作品,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和处理麦秆材料,有的负责设计图案,有的负责粘贴制作等,这种学习形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学校还积极搭建成果展示交流平台。在学校举办麦秆画作品展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更多学生对麦秆画的兴趣;在文化节、艺术节、校庆等大型活动中,安排麦秆画的展示环节;与社区、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机构合作,将学生的麦秆画作品送到校外进行展览,推动麦秆画走出校园。

学校建立了非遗传习中心,以叶紫麦秆画工作室为核心,通过传统技艺的传习、展示和推广,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松山湖北区学校

“纸”韵流芳 “纸”引未来

纸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位置毋庸质疑,当它的记录和传播功能逐渐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时,却以回归“物”的本身并因艺术而获得新生。松山湖北区学校的“纸韵流芳”课程体系,以古法造纸为根基,以纸文化及其艺术实践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分析和创作实践让学生认识纸的历史、文化和作为艺术媒介的材料特性及工艺特点,掌握纸纤维艺术造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课程不仅鼓励对纸媒介本体特性的探索,也在教学中尝试以专题的方式不断从民间传统工艺中去挖掘纸的“型”“态”及其背后的文化脉络,带领学生结合现代纸艺制作,采用自己造纸、自己设计、自己创作的方式,探索纸艺表达和装饰的无限可能性。

同时,课程着眼于纸张在未来的发展潜力,探讨纸张在未来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可能的应用方向。

课程以大单元与项目式学习为主,并利用互联网、博物馆实践、线下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AI应用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度,做到充分了解纸文化、造纸工艺、纸艺术等。

学校还打造了一个集传统工艺展示、现代纸艺创作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独特空间——纸艺博物馆。馆内配备了完善的古法手工抄纸设备,详尽展示了古法造纸制作过程,并特别设立了一个纸艺制作区域,供学生尝试纸艺创作,将灵感化为现实。展示区域则陈列着众多精美的纸艺作品,每一件都是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让人在赞叹之余,也深刻感受到纸张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无限魅力。

文字:赵水平 图片:东莞市文化馆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