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东莞大家谈 | 发时代先声 把时代脉搏 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社科力量
东莞+ 2025-11-20 10:04:36

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万多字中45次提到了“文化”。在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挺立潮头,以聚焦真问题、解决真需求、锤炼真学问、贡献真知见为己任,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聚焦真问题,发时代之先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新技术层出不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新技术在重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提出新的时代问题。如何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在防范化解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文化安全风险的基础上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从实践中发现真问题,从经典文本中激活真问题,从现实需求中提炼真问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推动学术研究推陈出新,发时代先声,把时代脉搏,回应现实关切。当然,对问题的研究切勿空泛,好的学术研究应该善于从宏大叙事中捕捉微观切口,于细微处见大义;从微观现象中揭示普遍规律,以个案探索推动理论突破。唯有如此,才能让学术之根深植于时代沃土,使思想之光烛照现实路径,在文化强国的壮阔征程中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担当与深远价值。

解决真需求,应人民之呼唤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是美好生活的“刚需”。如何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新期待,又能引领审美、提升境界的优质文化产品,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能单纯迎合市场,流于低俗、庸俗、恶俗,要体现思想的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好的文化产品,能够让心灵回归本真,达到滋养心灵、净化灵魂、慰藉情感、提升境界的作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需要具有深度与温度的文化作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入群众生活,体察人民情感,回应人民期盼,将学术研究与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紧密结合,做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锤炼真学问,立学术之根基

士以弘道,学以达真。学术以弘道为己任,以求真为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马克思在这方面是典范。他一生颠沛流离,却始终坚守对真理的追求,以科学的方法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解放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这种不为名利所动、不因困顿而改志的学术品格,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精神遗产。在智能时代,知识生产加速迭代,信息传播愈发便捷,学术研究不能迷失于技术泡沫或短期热点之中,要有做好真学问的定力与静气,秉持“理论良心”,敢于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只有立好学术之根基,学术作品才能历久弥新,真正做到以学术开思想,以思想领学术。

贡献真知见,答时代之问卷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哲学社会科学者不仅仅要“解释世界”,更要致力于“改变世界”,因此不能把自己禁锢在书斋里,躺在概念的享乐椅上享受“绝对科学的烤松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做好党和政府决策“思想库”和“智囊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翻译者和传播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这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答时代之问,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贡献真知灼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学术研究根植于新时代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发时代之先声、应人民之所需、练自身之本领、答时代之问卷,以源源不断的学术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发展同向同行。

[作者系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高校思政课教师说理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21JDSZK130)的阶段性成果。]

文字:郭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