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活动不再是课堂的简单延伸,而是激发学生潜能、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平台。11月17日,东莞市“每周半天校外(特色)活动”现场交流会在松山湖未来学校举办。来自全市多个镇街的教育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如何让校外活动更有趣、更系统、更富教育价值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全面育人实践路径。

作为东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每周半天校外活动”不仅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行动,更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重要载体。这一举措标志着东莞教育正实现三个转变: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从传统走向未来,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校长蒋美衡在致辞中表示,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而应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学校要主动“打开校门”,引导教育的“活水”流入社会的“沃土”,让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锤炼心智,成长为适应未来、贡献社会的栋梁之才。

交流会上,来自松山湖未来学校、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和松山湖北区学校的六名教师分享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案例,呈现了一场高质量、多维度的校外活动课程盛宴,充分展示了松山湖在跨学科融合、科技赋能与五育并举方面的深入探索与创新成果。
推动校外教育活动系统化、系列化、课程化和常态化,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松山湖片区,多所学校已率先展开探索,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松山湖未来学校构建“AI+X科技创新”与“X+AI赋能”双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前者侧重AI原理与跨学科应用,培养创新能力;后者强调以AI赋能各学科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通过双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使AI从技术工具转化为思维载体,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激发教与学的双重创新。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将每周二下午设为校外实践日,构建“悦读+乐行”双轨课程。“悦读”课程通过读、写、展、评一体化路径,结合读书会、课本剧等形式,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与表达能力;“乐行”课程依托松山湖区域资源,围绕科创、文化、自然三大主题,组织学生走进高校、企业与自然场所,在实践探索中拓宽视野、促进全面发展。
东莞松山湖北区学校构建“一体两翼一路径”体育活动体系,保障学生每日校内锻炼两小时。以“每天一节体育课”为核心,采用“4+1”模式(4节专业教学+1节趣味活动),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阳光体育大课间”与“课间微运动”作为两翼,实现全时段运动覆盖;通过“兴趣社团与校队训练”提升路径,满足个性化发展。体系责任明确、管理有序,并运用人工智能收集数据,形成个人体育画像,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每周半天校外活动”是东莞推进“双减”落地、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的重要抓手,各校的实践探索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意义。他指出:“教育必须走出围墙、融入社会、回应未来。校外活动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边界、校社壁垒,推动学习方式从‘听中学’向‘做中学’‘创中学’转变,让教育真正发生在真实场景中、体现在学生成长里。这既是‘双减’政策的深化落实,也是东莞建设教育强市、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