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创健 谢超均摄
从对刀工、胶水一无所知的学徒,到能“预判”每一个手袋成型效果的技术专家,方创健的十二年,是一部“沉下去”再“浮上来”的工匠成长史。他说,基层经验是电脑设计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那些看似枯燥的重复正是他积累创新灵感的坚实土壤。
从“工”到“匠”:
基层是最好的老师
在厚街时代皮具厂创意中心的车间里,方创健师傅正俯身工作台,手中拿着皮料仔细端详。伴随着裁剪声和机器嗡鸣,一个个精美手袋从他手中诞生。
今年35岁的方创健在皮具生产行业已经沉淀了12年。“我是奔着学技术选择这个行业,目标就是奔着出格师傅去的。”方创健回忆起刚入行时的选择,眼神依然坚定。从开料工到胶水工、车位工,最后成为出格师傅,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谈及每个阶段的挑战,他坦言:“每个阶段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零基础本身就是挑战。”
开料要学刀工,认全所有物料;胶水工要掌握手工技巧,理解袋子结构;车位工要控制针步,熟悉各种针法和车压脚用途。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都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正是这段从基层一步步走来的经历,让方创健在如今的技术开发工作中游刃有余。
创新的智慧:
在方寸皮料间“精打细算”
在技术创新方面,方创健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善于在保持外观的前提下,将复杂工艺简单化,节省成本的同时不降低品质。
“节省成本主要就是把一些影响不大的细节省略,选一些能一步到位达到效果的托料。”他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生车效果”和“车反效果”替代刷胶水工序,这种创新思维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平衡创新与可行性的方法,体现了方创健严谨的工作态度。“有新的想法时,我会进一步确认是不是能做,做的过程中有没有阻碍。”不确定的时候,他总会亲自试验,直到确认效果可行。
谈及“工匠精神”,方创健认为这意味着创新和精益求精。“熟能生巧和尽可能地去做好,然后在老思路上寻求突破。”十二年来,他见证了行业的变迁,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作哲学。
传承的温度:
一针一线背后是人与人的故事
工作中令方创健感动的是团队协作的温暖。一次,供应商提供的托料PVC性质改变导致效果不理想,车间主任在问题未明的情况下依然全力配合,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车间主任的热情帮助确实令我感动。”这种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成为他持续前进的动力。
对于想要入行的年轻人,他给出朴实而中肯的建议:“既来之则安之,接触就要每一步学到精。”这种踏实专注的态度,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在方创健看来,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并非对立关系,“传统手艺还是有一定不可取代性的,有些硬性的手工可以做到精细,但现代制造带动了生产效率。”他相信,二者是相互结合的关系,这也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传统手工艺与智能制造交融的时代,方创健就像一位稳重的摆渡人,承袭着指尖的精细,也拥抱效率的革新。他用“本分做事、平衡心、热衷”三个词默默守护着厚街制造业的匠心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