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图上,它只是东莞一个不起眼的坐标,但在小轮车竞技圈,它却是一片孕育冠军的沃土。这里没有魔法,只有日复一日的汗水与坚持,将一个个少年,送往国内外的领奖台。
位于东莞黄江镇清龙路的小轮车体育训练基地(下称“小轮车基地”),门面低调,甚至稍不留意就会错过。作为中国极限运动领域的“造星工厂”,小轮车基地有着“骑乐黄江”的运动基因,更藏着小轮车的“造星密码”。

从这里走出的年轻选手,不断在国内外赛场上崭露头角,用一次次腾空与转体,讲述着汗水与梦想交织的故事。
13岁的刘浩冉,是黄江基地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一颗新星。6岁时,他在滑板公园一眼爱上小轮车,进入小轮车基地后,在奥运级赛道上日复一日打磨,现已具备世界级冠军选手的水平。

今年的“FISE极限运动世界巡回赛·上海站”自由式小轮车公园赛男子青少组比赛中,刘浩冉代表中国出战自由式小轮车公园赛男子青少组。腾空、360度转体、三圈“神龙摆尾”……赛场上,刘浩冉在空中划出三道流畅的弧线,如游龙摆尾,贯穿云端。落地一刻,欢呼如潮。
这个他秘密打磨数月的独创动作,首次亮相便惊艳全场,也为他锁定了金牌。
荣耀背后,是看不见的汗水与坚持,在小轮车基地的赛道上,他为此反复练习了上万次。

教练张智勇表示:“冠军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拿到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是看不见的坚持。”赛前两个月,刘浩冉手部意外受伤,训练被迫调整。但他没有停下。手伤了,脚还可以练。他转而加强腿部和核心训练,每天在跑步机与骑行台上坚持一两个小时。正是这样的韧性,让他的体能不降反升。
卫冕不是终点。上海站的比赛刚结束,刘浩冉已投入到下一站在日本举行的FISE赛事备战中。他期待让“神龙摆尾”的中国旋风,刮向东京的赛场。
而在小轮车基地,像刘浩冉这样的追风少年,远不止一位。
曾多次与冠军失之交臂的肖茜熙,练习小轮车已有四五年。在基地训练的日子里,她靠着“多练几遍”的韧劲,不断突破自我,最终在小轮车全国联赛第三站中,以独创的“360°转体加神龙摆尾”锁定胜局。
10岁的刘宸瑜,自幼开始接触小轮车,在基地的定制化训练体系下逐步成长,凭借干净利落的“神龙摆尾两圈”斩获小轮车联赛少年女子组冠军,展现出中国小轮车运动新生代的潜力。
少年们的逐梦之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黄江用最扎实的“土壤”,滋养着每一颗“星星”的成长。
“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最好的保障,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追风。”小轮车基地主任魏健强的话,正是“造星工厂”的底气所在。
1:1复刻的奥运级赛道,让运动员们“在家门口就能练奥运动作”;体能馆里的专业设备,为运动员提供高水平训练支持;教练会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逐帧拆解动作细节,帮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
黄江镇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极限运动发展,全力打造一流的训练环境与后备人才体系。这种持续而坚定的支持,正是这些少年们无后顾之忧、勇敢追风的坚强后盾。

小轮车基地的实力,除了浓厚的冠军氛围,更在于它扎实过硬的“奥运级标准场景”中。
小轮车基地坐落于黄江镇清龙路,位于莞深交界处,由黄江利用政府既有物业再投资2000万元改造而成。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场地,严格按奥运标准打造,1:1复刻了巴黎奥运会资格赛同款自由式小轮车赛道。从起跳台到坡道组合,每一处细节都精准对标实战场景,是国内极少数兼具“奥运规格”与“实战功能”的训练场所。

“黄江的优势,既藏在生态里,也藏在专业里。”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国家队领队熊鑫一语道破选址玄机。黄江地处莞深交界,丘陵、湖泊、绿道交织的生态网络,搭配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户外训练提供了天然条件。更关键的是,这座小镇基地的专业配置对标奥运级,力量训练房、赛道细节都精准匹配赛事需求,让国家队的备战能“无缝衔接”国际赛场。
这样的专业配置,让张智勇再也不用带着队员“打游击”。“以前为了找合适的场地四处奔波,小轮车基地建成后,终于有了稳定的高水平训练平台。”在他看来,生态环境能让队员训练时心情舒畅,专业场地则为技术提升筑牢根基,“这就是黄江能留住人才、培养出冠军的核心原因”。
训练场上追求极致,文化课学习也未曾松懈。作为兼顾深圳学业与东莞训练的“跨城学子”,刘浩冉常常在往返两地的路上完成功课。“出国比赛时发现,英语不好就没法和国外选手深入交流,这让我更加重视学习。”这让他把训练间隙、通勤路途都变成了学习时间。而这样的自律,也让他在赛场上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
“队员们上午专注专项训练,下午投入文化课学习,两者互不耽误。”张智勇介绍,小轮车基地会根据每位队员的技术特点量身定制训练计划,精心编排骑行线路,助力选手在赛场上发挥最佳水平。
这份全方位的保障,背后是黄江镇政府对体育事业的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推动小轮车运动发展,搭建优质训练平台,让队员们在家门口就能观摩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比赛,持续打响了“骑乐黄江”的特色品牌。

凭借其过硬的场地条件,小轮车基地成为小轮车国家队频频回访的“秘密基地”。国家队队员会定期前来开展动作集训,并与本地运动员共同训练、切磋技艺。这种“国家队—地方队”同场共训的模式,不仅提升了整体竞技水平,也为黄江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冠军基因。
世界杯冠军周惠敏从东莞黄江走出,进入国家集训队,成为当时国家队年龄最小的运动员,现在也是小轮车基地的“常客”。她特别提到,小轮车基地沿用了去年巴黎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的场地,国际化程度高,对队员训练很有帮助。
训练中,周惠敏会主动和本地年轻选手分享动作要领,一起研究如何优化腾空姿态,这种“冠军带新人”的氛围,让小轮车基地的训练效率事半功倍。能成为国家队的“常客”,本身就是对这个小轮车基地实力的最高认可。

“不负艰辛十年功,一跃而起显神通”,日前,骑乐黄江主题歌曲《迎着风》的旋律在全网传唱,以悠扬旋律诠释小轮车运动的拼搏精神。歌词中“不管白天和黑夜,挥洒汗水甘如饴”,正是黄江小轮车人日常训练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场地是训练的基石,那么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就是驱动每个骑手不断突破的内核。歌曲中,选手们摔倒又爬起的坚韧、腾空如鹰隼展翅的矫捷、落地似游龙入海的稳健,都是基地里最真实的场景写照。镜头最后,骑友车队迎着朝阳驶向远方、融入青山的画面,恰是“因热爱奔赴,因坚持无畏”的生动诠释,让体育精神通过旋律传递到更多人心中。
黄江小轮车基地的揭牌,被视作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基地以“育一流竞技人才、建一流训练基地”为目标,丰富了黄江“五园五馆”文化矩阵,更为广东省小轮车项目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如今的黄江,正以“一镇一品”为抓手,探索“体育+文旅”融合路径,将小轮车基地升级为“产业孵化器”,让更多小轮车新星从这里出发,驶向全国、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