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一镇一品 ⑨|每一个都很有料!东莞镇街文化品牌月度先进案例(第三期)发布
东莞+ 2025-11-16 11:06:54

日前,东莞市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发布“东莞镇街文化品牌月度先进案例”(第三期)。经综合评估,本期最终推出3个先进案例,分别是:石排镇第十五届漫博会暨“东莞动漫潮玩嘉年华”系列活动、望牛墩镇我们的节日·七夕、南城街道2025潮流南城·暑期嘉年华。

李梦颖 摄

研究中心以2025年9月各镇街(园区)报送的“一镇一品”相关文化品牌活动、文化品牌传播项目、文化旅游体育建设项目(含少数上半年举行的活动)等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镇街文化品牌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为各镇街(园区)优化文化品牌运营策略提供参考。

此次案例征集,各镇街(园区)共报送8个文化品牌案例,涵盖历史文化、民俗节庆、潮流活动、体育赛事等多种类型,每个案例各具特色。为全面评估案例,研究团队通过设定指标体系,对8个案例的网络传播总体成效进行监测,从网上传播指数、网上互动指数、网上覆盖指数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邀请专家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从案例与镇街(园区)文化品牌的契合度、创新性、整体影响力、对文旅消费拉动效果或预期收益等四个维度进行独立评议。

案例解析】

案例一:

石排镇:第十五届漫博会暨“东莞动漫潮玩嘉年华”系列活动

李梦颖 摄

一、案例简介

8月8日至1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漫博会”)在东莞石排“中国潮玩之都·漫博中心”成功举办。本届展会首次在东莞潮玩产业镇石排镇举行,以“潮梦想出发”为主题,创新“专业展+产业镇”办展模式,汇聚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个影视动漫IP,600多家重点企业参展,打造了一场集版权交易、产业对接、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动漫盛宴。此外,7日至17日还举办了“东莞动漫潮玩嘉年华”系列活动,丰富“潮玩石排”文化品牌活动载体、内涵和形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网络传播情况

漫博会通过构建多平台、多层级传播矩阵,实现了活动信息与品牌形象的广泛扩散。一是构建“主流媒体定调+新媒体引流+KOL种草”传播框架,截至8月12日,共有65家中央、省市及港澳主流媒体190余名记者到场采访,总体传播量超4亿次,皆为历届最多,有效传播“潮玩石排”文化品牌形象。二是组织了十多家媒体开展探厂活动,深入报道石排镇潮玩企业在制造生产和孵化品牌方面的实力。三是邀请近100位相关自媒体博主参与活动发布石排游玩攻略;联动东莞本地吃喝玩乐社群、亲子、东莞游玩攻略社群等200+个,在多平台多媒体发布视频、推文、笔记内容超250篇,累计约382.4万总曝光。同时,“微石排”迭代升级为电子旅游手册,漫博会期间小程序新增4000多用户。四是邀请8家石排潮玩企业,推出8期“潮玩天团齐打call”系列短视频,制作AI创意视频、石排潮玩IP展示视频等内容并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展播。漫博会期间,“东江石排”新增粉丝6000,共发布潮玩石排及漫博会相关推文82篇,41条原创视频,总传播量103万。此外,系列活动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2025“东莞动漫潮玩嘉年华·Chill次元PARTY”活动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话题阅读量破1.5万,全网总曝光量破10万;“湾区周末IN东莞·多巴胺潮玩派对”小红书、抖音话题阅读量3天破2万,有效展示了石排年轻、活力的城市新名片。

三、综合分析

契合度方面,漫博会落地东莞石排镇,与石排镇的产业基础高度适配,契合石排镇打造“中国潮玩之都”特色品牌、推动潮玩产业升级发展的战略需求,成为链接产业资源、提升镇域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创新性方面,一是“专业展+产业镇”创新突破,有力促进“产展销”一体化。创新打造“前展后厂”模式,推动单一展览场景向全产业链园区的升级。一方面,区别于往届结束即落幕,设置常设展,构建“4+365”运营体系(4天展会+365天园区常态化运营),持续提升潮玩产业集群和企业IP知名度影响力。另一方面,组织多国行业代表深入本土潮玩企业考察,推动参展商和上下游企业无缝对接,形成“展品展示-车间考察-订单落地”的高效闭环。二是“平台+服务”生态赋能,打响东莞潮玩制造品牌。聚焦“IP、产品、产能、渠道、服务”五大功能板块,搭建“7×24小时”网上潮玩中心和线下选品中心;落户“中华人民共和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工作站潮玩服务站”,填补了国内潮玩领域专项技贸服务的空白。此外,《东莞市加快潮玩和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石排镇加快潮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政策出台,对潮玩产业给予大力的资金扶持,强有力的平台载体支撑和政策扶持保障极大提振了潮玩企业发展信心。三是“B端+C端”协同联动,有效提升沉浸式观展体验。展会专设“AI赋能新场景”专区,通过AR/VR专业设备打造虚实融合的沉浸场景,以及“潮玩AI设计中心”“动漫潮玩IP快速转化中心”等平台,为IP开发提供从创意孵化到技术实现的全周期支持。

影响力方面,吸引了国内外600多家企业机构参展,汇聚2000多个动漫潮玩IP,主会场观展人数近10万人次(专业观众超2万),分会场配套活动吸引4.5万人次参与,共有65家中央、省市及港澳主流媒体190多名记者到场采访,总体传播量超4亿次。参展企业意向合作金额达15.6亿元,现场达成的超亿元项目有3个(威斯、漫潮、卡拉咪)、千万元以上项目共有35个。线上线下展销额1.8亿元,Chinagoods购物季直播平台商品交易总额突破1亿元,抖音电商平台的东莞潮玩销售量达3600万元;漫博中心常设特展企业及潮玩中心、选品中心整体销售约1410万元,合作意向322个,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在线上线下参与热度、传播广度上方面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活动效益方面,通过石排潮玩文旅地图,面向社会开放潮玩创意集市、城市空间艺术展、潮玩outlets店、国漫文创潮玩(全球)选品中心等文旅商项目,开展“跟着漫展潮游东莞”“湾区周末IN东莞”等系列活动,开通“潮玩石排工业游”文旅专线,丰富游客体验。同时,结合乐购石排活动,开展汽车领域促销、商贸“消费券”满减、潮玩中心“抽奖送福利”等系列活动,扣除参展商现场销售额,带动了本土消费3330.2万元。展会期间,限上零售业营业额2784万元,同比增长2.2%;限上住宿业营业额25.9万元,同比增长4.3%;限上餐饮业营业额423.4万元,同比增长2.5%。展前3天至展会期间(共7天),全镇社消零达8833万元,同比增长1.9%。

综合来看,石排镇第十五届漫博会暨“东莞动漫潮玩嘉年华”系列活动,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搭建供需平台推动潮玩产业资源高效对接与“产展销”一体化,结合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并融入本土文化元素,借助多维度传播矩阵扩大品牌曝光度且完善文旅配套,不仅吸引众多企业与IP参与合作、拉动本地消费,丰富了“潮玩石排”文化内涵、获得广泛认可,有力推动石排潮玩产业持续发展、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大湾区潮玩文化名片。

望牛墩供图

案例二:

望牛墩:我们的节日·七夕

一、案例简介

2025年8月28日至30日,望牛墩镇以“文化赋能消费、传统链接现代”为主线,打造“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活动。活动联动全镇文化广场、图书馆、水乡公园、望汐坊四大会场,串联15项特色内容,将非遗体验、潮玩互动、美食市集与文创展销深度融合,不仅让千年乞巧文化焕发时代活力,更以强劲的消费拉动力度,为“湾区周末IN东莞”系列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网络传播情况

望牛墩镇围绕“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活动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活动声量与影响力的广泛覆盖。一方面,依托本土新媒体平台精准触达,通过“幸福望牛墩”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南方+望牛墩频道,紧扣“湾区周末IN东莞”主题,推出活动预告、传承故事、主播带逛、游玩攻略等28条推文与27个短视频,总阅读量超25万;另一方面,借助省市主流媒体扩大传播边界,中国报道、文明广东、广东电视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等媒体发布136条相关报道,系统呈现望牛墩七夕文化从历史传承到现代创新的全貌,有效吸引广大游客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活动。

三、综合分析

契合度方面,望牛墩乞巧风俗历史悠久,有“做贡案赛巧”的传统习俗,不仅获评“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七夕贡案更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次活动正是立足这一核心文化基底,既通过21条村及3所学校的手工贡案“赛巧”、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等环节,延续“七夕贡案”这一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又结合水乡公园的非遗展演、文化广场的古风晚会,将“乞巧文化”与望牛墩特色水乡风情深度绑定。既延续了镇域“七夕文化IP”的核心优势,又通过多元场景打造强化了“水乡文化+非遗体验”的特色标识。

创新性方面,望牛墩镇突破传统民俗活动“单向展演”的局限,构建起“文化+产业+体验”的三维创新体系。在文化表达上,将千年乞巧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深度融合,如打造牛郎织女动漫IP人偶、推出“潮玩七夕”打卡活动,激发年轻群体参与热情;在产业联动上,创新设立“工韵七夕”工业展区,将本土制造实力与文化活动绑定,让游客在体验非遗的同时感受镇域产业活力,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在体验设计上,摒弃走马观花式观光,通过手工贡案“赛巧”、巧手体验课堂等环节,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影响力方面,该活动不仅在本土社区深入人心,更将其影响力辐射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了从文化传播到价值辐射的升级。首先,活动激发镇域文化活力与居民认同,21条村、3所学校参与贡案“赛巧”,让七夕文化走进日常,形成全民传承氛围;其次,活动借助“全媒体传播+湾区IP联动”,实现了文化影响力的跨区域延伸,通过线上线下传播矩阵的协同发力,望牛墩乞巧文化不再局限于本地节庆活动,而是成为湾区居民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最后,活动推动“望牛墩七夕”从单次节庆活动升级为可持续的文化IP,通过“非遗体验+消费转化+品牌输出”的模式,有利于文化IP发挥持续影响力。

活动效益方面,活动构建了“全时段、全场景、全链条”的文化消费生态,有效激活了镇域文旅经济。白天通过贡案展览、美食市集、巧手体验课堂等吸引家庭游客、文化爱好者等驻足消费,水乡公园内的岭南风味美食摊位人气爆棚,带动餐饮、文创产品销售;夜间古风晚会、星空音乐会、夜市集市等活动接力,非遗英歌舞、大唐不倒翁等演艺节目注入文化活力,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三天活动累计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在推动乞巧文化沉浸式传承的同时,更实现了人气集聚与消费激活的双重成效,达成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双向共赢。

综合来看,望牛墩七夕文化已超越节庆活动本身,成为驱动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软实力与核心文化IP,其成长轨迹与望牛墩现代化建设步伐同频共振。同时,作为“湾区周末IN东莞”文旅品牌的重要节点,望牛墩七夕借助湾区文旅IP的强势输出,正逐步塑造“望牛墩七夕=湾区文化地标”的社会认知,向整个湾区展示文商旅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南城供图

案例三:

2025潮流南城·暑期嘉年华

一、案例简介

“2025潮流南城・暑期嘉年华”系列活动自从7月19日开始,历时26天,于8月19日落下帷幕。本次活动以五大板块、30余场特色活动为依托,深度融合“文旅商体”多元元素,全力打造“全维场景覆盖、全时消费接力、全龄群体参与”的消费盛宴,构建“15分钟消费圈”,为湾区注入消费新动能,为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运会预热。

二、网络传播情况

活动宣传曝光总量超3000万,成为东莞暑期文旅消费核心IP,同时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营造了浓厚氛围。在宣传方面,精心撰写7篇新闻通稿,借助权威媒体,发布不少于25篇新闻报道;同时撰写并发布14篇宣传推文,累计收获近10万阅读量。此外,在热门社交平台发布活动快剪视频,抖音平台话题总播放量达2750.3万;小红书平台话题总播放量达96.7万。

三、综合分析

契合度方面,南城是全市首善之区,活动深度响应东莞市“人工智能+”行动部署,设置“AI智趣生活节”“AI赋能讲座”等特色板块,并联动南城人工智能企业,共同打造沉浸式科技消费新场景。同时紧扣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题,以“粤动全运・篮聚南城社区挑战赛”、广东宏远球星互动等环节营造赛事氛围。此外,活动充分激活南城非遗、饮食、体育等特色资源,如以香云纱服饰秀、莞草文化专区活化非遗,用“南城特调”咖啡强化地域饮食标识,依托“篮球之城”底蕴举办街球赛事,让活动扎根本土特色。

创新性方面,本次活动在技术融合、业态协同、场景打造三大维度实现深度创新,突破传统暑期活动局限,形成差异化特色。一是将AI技术与市民生活体验结合,既实现科技惠民,又有效拉动相关消费,让科技从概念展示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服务;二是打破文化、旅游、商业、体育的边界壁垒,以海德・汇一城、德汇・嘉里广场等商圈,公共文化空间、体育场所、创意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四大资源深度整合——如非遗香云纱服饰秀走进商业综合体,耐撕街头篮球赛事落地社区体育场馆;三是聚焦全龄群体参与,针对不同客群精准设计场景,同时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创新表达,通过非遗时装秀、艺术书展、历史建筑活化、特色咖啡活动等创新呈现本土文化,同时结合球星互动与篮球赛事激活体育氛围,形成系列独特且有吸引力的暑期活动。

影响力方面,活动深度整合文化、旅游、商业与体育四大资源,以各大商圈、公共文化空间、体育场所、创意产业园区等为载体,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业态互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构建了“文化赋能商业、商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发展闭环。

活动效益方面,2025潮流南城·暑期嘉年华总投资340万,累计举办超30场子活动,吸引超275万人次参与,直接拉动消费13亿元,活动通过“文旅商体”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文化+消费”的新路径,聚焦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领域,通过探索数字文旅场景、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等实践,同时联动9大商贸综合体及社区场馆,构建了“15分钟消费圈”,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丰富的消费体验。

综合来看,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南城的文化影响力和城市吸引力,还为南城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未来,南城街道将进一步深化“潮流南城”品牌建设,契合“一镇一品”发展,通过持续创新活动形式,将短期活动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动能,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提升南城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文字:赵水平 图片:李梦颖 镇街供图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