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一镇一品 ⑧|实力出圈!东莞镇街文化品牌月度先进案例(第二期)发布
东莞+ 2025-11-15 21:03:06

日前,东莞市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发布“东莞镇街文化品牌月度先进案例”(第二期)。经综合评估,本期最终推出3个先进案例,分别是:虎门镇“走进林则徐的精神世界”——纪念虎门销烟186周年情景音乐会、松山湖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花young桥头·莲动湾区”第二十二届东莞桥头荷花文化活动月

研究中心以2025年8月各镇街(园区)报送的“一镇一品”相关文化品牌活动、文化品牌传播项目、文化旅游体育建设项目(含少数上半年举行的活动)等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镇街文化品牌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为各镇街(园区)优化文化品牌运营策略提供参考。

此次案例征集,各镇街(园区)共报送16个文化品牌案例,涵盖历史文化、民俗节庆、潮流活动、体育赛事等多种类型,每个案例各具特色。为全面评估案例,研究团队通过设定指标体系,对16个案例的网络传播总体成效进行监测,从网上传播指数、网上互动指数、网上覆盖指数等维度进行量化分析,同时邀请专家及相关领域专业人士,从案例与镇街(园区)文化品牌的契合度、创新性、整体影响力、对文旅消费拉动效果或预期收益等四个维度进行独立评议。

案例解析】

案例一:

虎门“走进林则徐的精神世界”

——纪念虎门销烟186周年情景音乐会

一、案例简介

7月8日,“走进林则徐的精神世界——纪念虎门销烟186周年情景音乐会”在海战博物馆广场举行,将新民乐、情景演绎、评书、舞蹈、歌曲等多元艺术手段融合,以震撼人心的视听体验诠释林则徐的爱国情怀与虎门销烟的壮举,以创新的视听语言再现林则徐的浩然正气与虎门销烟的壮阔史诗,奏响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激荡共鸣。

二、网络传播情况

活动形成“官方媒体引领+多元平台补充”的传播格局,省级、市级的官方媒体从历史意义、文化价值等角度进行报道解读,通过图文、视频、推文等多种形式扩散活动信息,让活动相关内容触达不同受众群体。也引发了较高的线上互动热度,吸引众多网民浏览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互动行为活跃。各网上平台,相关信息的浏览总量约1485万,网点赞约6.8万。

三、综合分析

契合度方面,活动与虎门镇的历史底蕴高度契合。虎门是虎门销烟的发生地,承载着近代史开篇地的重要历史记忆,活动选址虎门海战博物馆广场——这一与虎门销烟历史紧密关联的场所,且以“林则徐精神”“虎门销烟壮举”为核心主题,让历史场景与纪念活动深度融合,强化地域历史标识。

创新性方面,活动在内容呈现与形式表达上突破传统历史纪念活动的局限。摒弃单一的讲座、展览模式,将新民乐、情景演绎、评书、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以中国鼓、唢呐构建的民乐体系传递历史厚重感的同时,通过全息投影、追光打造的情景演绎实现“时空穿越”,以评书的通俗表达降低历史认知门槛,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产生共鸣。将单一的纪念活动升级为多元的精神体验,既满足了公众对优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又为城市文化IP的塑造提供了具象载体。

影响力方面,作为东莞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的重要文化实践,活动通过精彩纷呈的艺术呈现,着力塑造“虎门销烟”与“林则徐”双IP。整场演出既是对民族英雄的深情缅怀与崇高致敬,更是一场跨越186年的时空对话,将禁毒警钟与家国情怀深深镌刻在观众心中,本次参与活动的演员65人,参与观众达600人次。

活动效益方面,活动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将百年销烟初心与现代禁毒宣传结合,联动学校组织学子参与,实现爱国主义与禁毒教育的潜移默化渗透,为平安东莞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依托海战博物馆广场的历史场景与虎门大桥的地域优势,吸引观众现场参与,间接带动周边餐饮、交通消费,同时通过网络传播放大虎门“近代史开篇地”文旅价值,吸引潜在游客;此外,活动紧扣东莞“博学东莞”品牌与文化强市战略,以高质量艺术活动擦亮城市历史文化名片,为历史资源转化为文化竞争力提供实践样本,多维度为虎门乃至东莞的文化发展、社会治理与文旅升级注入动能。

综合来看,本次情景音乐会以虎门销烟186周年为契机,通过“历史为核、艺术为形、教育为魂”的创新路径,既实现了对林则徐精神、虎门销烟历史的深度传承,又为东莞“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的打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案例二:

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

一、案例简介

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位于东莞松山湖城区中心,松山湖风景区北侧,占地约77,000平方米,以湾区文化艺术新地标为定位,融合文化艺术、生态休闲、精神社交、特色商业四大核心业态,致力于打造松山湖城市会客厅。作为松山湖“文化艺术+生态生活”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依托湾区科技重镇松山湖的区位与人才优势,一方面,引进覆盖全年龄段餐饮、零售、娱乐、运动、轻餐茶咖及素质教育等领域的优质品牌,丰富消费与体验场景;另一方面,常态化举办大型创意主题活动,同时注重运营优化与配套完善,助力打造一个集文化、艺术、商业、生态于一体的全新城市生活聚场。

二、网络传播情况

自开园以来,悠兰里ULAND已举办“松山湖首届悠然咖啡节”“首届ULAND湾区阅读嘉年华”等6场大型创意型主题活动,涵盖青年文化、自然生态、亲子互动等多元内容,全网曝光量达2.2亿次。2025年7月13日,悠兰里ULAND开始举行“轻松一夏悠然自在”焕新绽放活动,此次活动构建了多维度传播体系,一方面协调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中国报道网、南方+、羊城派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开展全方位报道;另一方面依托活动特色内容,在小红书、大众点评、抖音等平台形成自然发酵效应,媒体与社交平台累计曝光超600万+,其中从焕新绽放活动预热至结束的15天内,素人及博主主动发布“悠兰里ULAND・加菲猫家族主题活动”相关笔记,关联曝光量达454万+,扩大活动与街区的圈层影响力;同时还联动南都团队在精品栏目“松山湖生活指南”开展融合创作,如策划推出两天一夜的松山湖游玩攻略,将焕新活动深度融入区域文旅场景,在提升活动自身曝光量的同时带动松山湖整体文旅资源传播,进一步激发街区商业活力。

三、综合分析

契合度方面,悠兰里ULAND与松山湖的区域特质、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松山湖高新区是全市科技创新高地,具有优质生态资源,汇聚大量年轻创新人才,悠兰里ULAND街区以“文化艺术”为核心,“生态自然”为场景,“青年创意”为驱动,将文化活动、生态场景与商业消费深度结合,既满足松山湖打造高品质城市空间的目标,也契合年轻群体、亲子家庭对多元生活体验的需求。此外,街区聚焦青年创意与在地生活方式创新,成为松山湖“青年文化生活目的地”的典型实践,与镇街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文商旅融合的方向一致。

创新性方面,街区在运营模式与场景打造上展现显著创新。一是业态融合创新,打破“纯商业”或“纯文化”的单一模式,将艺术策展、生态休闲、社交体验嵌入商业场景,通过文化活动引流、商业服务支撑,实现“文化+商业”的良性互动;二是活动运营创新,覆盖全年龄段客群,结合传统节日、假期节点与IP资源,推出融合传统文化、未来科技与亲子互动的多元化活动,赋予活动趣味性与教育性,提升参与黏性;三是品牌引进创新,重点引入区域首店品牌与优质IP项目,借助“首店效应”“IP效应”吸引客流,同时联动国内外优质机构,整合艺术策展、商业运营等资源,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影响力方面,悠兰里ULAND从区域活力、文化认同、品牌辐射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首先,通过持续的客流聚集,不仅激活街区自身商业,更带动松山湖周边文旅资源联动,推动形成全域文旅消费场景;其次,通过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与IP体验,让松山湖从“科技产业区”向“文化生活区”延伸,增强居民与人才的归属感;最后,借助特色活动与主流媒体传播,使悠兰里成为松山湖对外展示“生态+文化”魅力的窗口,有利于提升松山湖在湾区的文化知名度与吸引力。

项目效益方面,悠兰里ULAND通过场景化运营与节点活动,有效拉动文旅消费增长。从整体运营来看,自开园以来累计吸引客流超440万人次,有效带动营业额近900万元,商业营业额保持稳步增长;从节点消费来看,端午六一假期3天内,活动带来超10.6万人次客流,街区60+品牌、5大场馆、30+展示摊位联合响应,3天营业额突破105万元,充分释放假期消费活力;从暑期消费来看,7月13日焕新绽放活动单日客流近5万人次,高曝光量进一步转化为消费动力,推动餐饮、零售、娱乐等业态消费提升;同时,通过游玩攻略联动周边文旅资源,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完整消费链条,放大区域文旅消费规模,助力松山湖文商旅深度融合。

综合来看,悠兰里ULAND以“文化艺术为核、生态场景为基、青年创意为驱动”,成功构建“商业有活力、文化有温度、生态有魅力”的城市生活聚场,既是松山湖补齐文化配套短板、丰富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也为湾区镇街推进文商旅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案例三:

“花young桥头莲动湾区”

第二十二届东莞桥头荷花文化活动月

一、案例简介

为深入弘扬桥头荷文化,擦亮“中国荷花名镇”金字招牌,桥头镇以“花young桥头莲动湾区”为主题,深度融入“湾区周末IN东莞”、“名贤故里·荷韵桥头”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塑造及“百千万工程”战略,第二十二届东莞桥头荷花文化活动月举办,通过创新策划、资源整合与精准运营,取得显著成效,是桥头镇深化“中国荷花名镇”内涵、以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发展“美丽经济”的标志性实践。

二、网络传播情况

活动构建全域传播矩阵,以国家级曝光+社交裂变释放品牌势能。一是央媒聚焦,实现能级跃升。桥头荷花盛景被央视CCTV1《大美中国》、CCTV17“中国三农报道”等栏目采纳报道,吸引大批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赏。同时,广东卫视《大美南粤》栏目播出桥头莲湖美景,广东电视台《触电新闻》摄制并播出《荷香引客来》宣传片,中国新闻社、中国网等数十家央级、省级主流媒体报道。二是名人效应,撬动粉丝经济。邀请影视明星曾舜晞、本土CBA球员邵炜昀、格鲁吉亚钢琴家茉莉等中外文体明星公益打CALL,有效撬动粉丝经济,吸引百万级流量关注,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本地深耕,激活社会话题。围绕“荷花文化活动月”“荷花拍摄技巧”“赏荷打卡指南”“荷花系列人物”等话题开展专题推广,推送短视频、推文近90条,阅读量超150万;启动仪式通过“知东莞”APP、“悦读桥头”平台直播,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18万;联动第三方抖音网红账号开展相关话题推广,总曝光量超2300万次。

三、综合分析

契合度方面,本届荷花文化活动月,一是深度融入市“湾区周末IN东莞”文旅品牌体系,立足桥头荷花生态文化特色,紧密围绕“荷”文化核心,精心策划“五大篇章”30余项覆盖文化、旅游、美食、消费、生态等多维度的特色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展示桥头荷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二是贯彻生态立镇、文化活镇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桥头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村(社区)“百千万工程”建设,通过“最美荷塘”评选引导村(社区)挖掘本土荷塘资源,打造特色荷塘景观,同时举办碗莲栽培比赛等活动,将荷花生态文化品牌理念深植千家万户,将荷文化植入乡村振兴肌理。通过第十届东莞荷花文学榜、周汉标荷花主题创作展深化荷文化内涵,同时巧妙融合“名贤故里”的人文底蕴,在文艺活动中融入名贤故事讲述,形成“生态+人文”的双重文化共鸣,精准锚定了桥头镇的文化标识。

创新性方面,一是模式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机制,引入专业文化传播与文旅运营公司合作,对活动品牌进行一体化打造与市场化运作,吸引69户商家入驻市集,并拉动企业赞助,既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又通过社会资本注入激活活动活力;二是内容创新,构建“文化+文旅+商业”的立体内容矩阵,将名贤故事、非遗技艺融入荷花主题活动,突破“单一赏荷”的传统形式,推出全时段活动,白天有市集、美食节,夜间有文艺演出、灯光赏荷,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创新“荷花+”消费场景,开发荷花主题美食、文创周边,联动上悦汇商业中心、荷花文旅产业园、桥头生态园等综合体推出文旅消费礼包,创新推动文旅商展深度融合。

影响力方面,首先,活动进一步擦亮桥头镇“中国荷花名镇”的金字招牌,通过构建全域传播矩阵,自有媒体矩阵高频次、多形式预热造势;主流媒体加持,央视2次报道、数十家央省级媒体宣传,成功运用名人效应引流,策划系列热点话题,实现活动品牌“华丽出圈”,显著提升桥头城市形象。其次,推动荷文化从“景观文化”走向“生活文化”,通过碗莲比赛培育“种荷能手”、“荷美庭院”,将荷文化广泛延伸至乡村肌理与家庭生活,构建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播格局。最后,活动成为展示桥头镇发展成果的“窗口”,“最美荷塘”展现乡村生态振兴成效,市集、消费数据体现经济活力,有序的活动组织与完善的服务设施展现城市治理能力。大量游客的到访,不仅带来消费增长,更让外界直观感受桥头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发展之劲,为桥头镇吸引投资、集聚人才奠定良好的城市形象基础。

活动效益方面,一是经济效益,活动成为拉动桥头镇消费增长的“强引擎”,单月吸引游客近55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购物、游乐等业态消费约1500万元,直接激活夏日消费市场;同时,市集129个摊位的招商、企业赞助的引入,为本地商家提供了展示与盈利的平台,特别是荷花主题美食、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动“荷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为后续产业延伸埋下伏笔;联合“马蜂窝”深度开发文旅新品,策划推出沉浸式《“荷”以解忧|人到桥头自然顺》两日游线路指南,在马蜂窝、小红书、微信三大平台同步发布,总曝光量达84万次,有效吸引目标客群;此外,活动带来的品牌效应,将吸引更多长期游客与投资资源,为桥头镇文旅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潜力。二是社会效益,活动实现“民生福祉+社会治理”的双重提升,一方面,丰富的文化活动、便捷的游玩服务,满足了市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另一方面,活动动员政府、企业、村(社区)、市民等多方参与,在协同合作中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荷美庭院”“最美荷塘”等建设,直接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推动桥头镇向“绿美乡村”建设目标迈进,实现社会效益的长效沉淀。

综合来看,桥头镇第二十二届荷花文化活动月,通过精准定位、系统的创新性设计、广泛的影响力辐射与显著的活动效益,成功打造了一场“文化有深度、商业有活力、群众有参与、发展有后劲”的节庆活动,实现了品牌影响力跃升、社会参与广泛、传播声势浩大、经济效益显著的多重目标。

文字:赵水平 图片:资料图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