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草地|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 谢锦源《瓦罐里的非遗时光》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1-14 11:08:56

清晨的东坑镇,薄雾还没漫过青石板路,奶奶家的老灶台已升起袅袅炊烟。只见奶奶正用粗布细细擦拭着一块乌润的牛展,旁边的瓦罐里,码着整齐的深褐色条状物——那是东坑人引以为傲的非遗珍宝——阴菜。

听奶奶说,阴菜是用一种被东坑人称为“耙齿菜”的萝卜,采用阴干的方法制成的一种驰名特产,是极补之物。种植耙齿菜,每年在农历七月中旬播下种子,农历九月是收割的季节。将其从地里拔出,割去绿叶,注意不要破坏耙齿菜的表皮。然后将其放在太阳下晒干,晒干后转入没有太阳照射的屋檐下,让干燥阴凉的风将其进一步风干。东坑人在晾晒的时候,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从土里拔出来的耙齿菜,在晾晒前不可用水洗。假如洗干净了,会把耙齿菜弄伤了,这样就不好了。只有这样,耙齿菜的营养才不会随水分蒸发,最终很好地留在阴菜里。奶奶还骄傲地告诉我:“阴菜此物,珍贵无比,参茸不易也”,故素有“东坑人参”的美誉。

每次奶奶要做汤,我都像小尾巴似的跟在她身后。做汤的牛展是奶奶从市场精心挑选的,红红的肉上带着一点点筋膜。奶奶先把牛展放进冷水里,加几片生姜煮一煮,撇掉上面的泡沫,再用温水把牛展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她拿出那个比我还高的老瓦罐,罐身上有厚厚的“花纹”,奶奶说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

我帮奶奶往罐里放姜片,奶奶则小心翼翼地把牛展切成块,再把阴菜斜着切成小段,一层层铺在牛展上面。“水要加山泉水,火要慢慢烧。”奶奶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教我。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橘红色的火光映着奶奶的皱纹。瓦罐里的汤汁渐渐沸腾,先是牛展的醇厚肉香溢出,接着是阴菜特有的咸香与陈香,两种味道在热气中交织、融合,香味一点点飘出来,从淡淡的到浓浓的,把整个院子都染香了。

如今,东坑阴菜牛展汤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奶奶不仅教我制作阴菜、炖煮靓汤,更教我记住:这瓦罐里炖着的不只是食材,更是东坑人的匠心与传承。每当有人问起这汤的秘诀,奶奶总会指着灶台上的瓦罐说:“没什么窍门,就是选好料、耐住性子,像守护时光一样守护味道。”

夕阳西下,青石板路上的炊烟渐渐散去,瓦罐里的汤还在微微沸腾。那浓醇的香气,不仅萦绕在东坑的街巷,更飘向了远方,让这份藏在瓦罐里的非遗文化,在时光流转中永远鲜活。

作者:东莞市东坑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2班 谢锦源;指导老师:黄淑玲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