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隆重启幕。中国文化馆年会是全国文化馆行业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行业盛会,本届年会以“爱艺术 爱生活 爱上文化馆”为主题,深入探讨科技赋能路径,全面展示新时代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新风貌、新成果、新气象。

由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主办、东莞市文化馆承办的“数智时代 科技赋能全民摄影艺术普及”专题交流活动于11月13日上午,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燕华厅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作为文化馆年会专题交流活动,聚焦摄影艺术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吸引了来自全国摄影理论、策展、技术、基层文化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科技如何系统性地推动全民摄影从“普及”走向“艺术”,从“工具”走向“表达”。
科技不是终点
而是通往全民美育的桥梁
交流活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的主旨发言中拉开帷幕。他认为,“摄影在全民时代功能大释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并强调“新大众文艺形态正在形成,摄影不再只是记录,更成为普通人参与审美建构的重要方式。”这一观点奠定了全天讨论的基调——科技不是削弱了摄影的艺术性,而是拓宽了其参与性与社会性。
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梁宝华在专题汇报中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四年来的品牌实践,提出“品牌活动必须与科技共生、与群众共情”,展现了从“粤港澳摄影季”到“群文影像大展”中科技与摄影融合的落地路径。
从策展到乡村振兴:
科技赋能的多维实践
在案例分享环节,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从多个角度呈现了科技赋能摄影的生动实践: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胡国庆以“科技赋能影像策展”为题,提出“策展已从墙上的排列,演变为一场可感知的数字叙事”,强调技术在重构观众与影像关系中的核心作用。
VIVO影像规划组产品总监张焱则从技术底层出发,揭示“移动影像科技不是参数的堆叠,而是对人感知的理解”,展现了手机如何成为“全民摄影的第一台创作设备”。
四川省艺术摄影协会副主席王琦分享了“影像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认为“镜头可以唤醒土地的记忆,影像可以成为乡村发展的文化资本”。
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省文化馆研究馆员刘智宁则以“手机摄影走进美丽乡村”为例,阐释“一个品牌是如何从技术普及走向美学启蒙”,提出“群众活动要做成美育工程,而不只是摄影比赛”。
河北省任丘市文化馆馆长金洁从基层视角强调“科技让摄影从‘瞬间’走向‘时光’,让老百姓从拍照到表达”,体现了摄影作为社区美育载体的深远意义。
“大家谈”凝聚共识:
AI不是对手,而是摄影普及的同行者
在“大家谈”环节中,李树峰、柴选、胡国庆、李志良、王琦、刘智宁等嘉宾围绕“AI与群众摄影”“文化馆系统的使命”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主持人柴选提出,“当大众已在AI的海洋中狂欢,专业界该如何引导,而不缺席?”引发多位专家回应。

李树峰表示,“AI不是摄影的对手,而是拓展了摄影的边界,我们要做的不是抗拒,而是建构与之匹配的美学伦理”;王琦则认为,“群众拥抱AI的本质,是对表达权的渴望,文化馆系统应成为‘创造力导航’而非‘技术警察’”;刘智宁进一步补充,“未来的摄影普及,不是教人怎么拍,而是教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用影像讲故事。”
不止于工具革命
更是一场全民美育的系统升级
整场交流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清晰地传递出一个共识:数智时代的摄影普及,远不止是设备或算法的进步,而是一场涉及创作、传播、教育、社会参与的系统性变革。正如交流活动总结所言:“科技为摄影艺术普及打开空间,艺术则为科技注入温度与方向。”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在推动群众摄影专业化、品牌化、数字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也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摄影样本”。
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团结全国各级文化馆的摄影骨干,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抓品牌,以展览促交流、重普及、以美育强基础”,在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举办了全国性群文影像大展、群星高照——群文摄影家百人作品展,承办了“赓续历史,勇毅前行”中国文化馆发展历程展等系列活动,提升了摄影专业委员会的影响力。在本次中国文化馆年会活动中,东莞市文化馆获得中国文化馆协会授予的“专题交流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

为鼓励青年影像创作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中国文化馆协会同步启动“2025年青年影像双年展”。该展以“光影中的文化传承——传统美学的当代视觉转译”为主题,面向全国35周岁以下青年征集摄影及视频作品。展览旨在激发青年群体以影像为媒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入选作品将于12月在东莞集中展出。本活动由中国文化馆协会摄影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承办,广东省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