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像驾船出海,夫妻俩要互相帮着避风浪,才能走得更远!”当咸湿的海风轻抚着吴群福鬓角的银丝,她正坐在院子里织补渔网,粗糙的指尖翻飞间,仿佛还能触摸到那四封书信的质感,不经意间,她抬眼望向身旁的丈夫梁近年,满眼柔情。东莞沙田,这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婚姻始于四封薄薄的信笺。

缘起:四封信牵起一生情缘
18岁时,经家人介绍,吴群福与大她五岁的疍家青年梁近年结缘。彼时梁近年正在部队服役,双方家人带着他的照片相亲,一见便十分中意。眼看亲事将成,吴群福却在嫂子“婚姻是大事,你确定不见一面吗?”的提醒下,坚持要见梁近年本人。

等待梁近年退役的一年里,四封书信成为两人情感的纽带。对只上过两三年学的吴群福而言,读信尚可,回信却要请教邻居,即便如此,她仍认真分享渔船上的日常。
“第一次回信,我跟他说最近捕了多少鱼,船上的活计累不累,就像跟普通朋友聊天一样。”吴群福笑着说,“他也在信里讲部队的事,训练苦不苦,战友好不好,纸短情长,看着那些字,就好像能看见他的样子。”
初次见面,梁近年虽个头不高,却衣着整洁、言行踏实,那份军人的责任心与疍家人的质朴,让吴群福当即下定决心:“就是他了。”
婚礼:乘风破浪嫁给你
农历十一月初八,是吴群福出嫁的日子。她亲手将过腰长发梳成一条紧实的麻花辫,打破了由长辈梳头的疍家习俗。婚姻的航向,她要自己掌握。
“当时没有漂亮衣服,就是平时穿的黑色疍家衫,头上也没插红花,简单得很。”吴群福回忆道。坐上男方准备的接亲艇,一路向北,恰逢大北风,水上风浪不断。对见过大风大浪的她来说,这点风浪不算什么,难的是疍家的结婚习俗:“结婚时头发乱了不能二次梳,得让新郎看到我最美的样子,这寓意着婚姻顺顺利利。”

于是,两个小时的颠簸航程中,她迎着寒风端端正正坐着,任凭冷风吹得瑟瑟发抖,始终没动一下。“冷也得忍,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想有个好开头,想跟他好好过日子。”
相守:为了共同的海上之家
婚后的日子,是两人并肩在渔船上打工的岁月。梁近年初上船时晕船严重,吃不下饭、站不稳脚,吴群福一边忙活分拣渔获、修补渔网的活计,一边端水递药、轻声安慰。
“他刚上船那阵,晕得直吐,我看着心疼,就多帮他干点。”吴群福说,“他也争气,慢慢就适应了,后来还主动抢着干活,说‘你累,我多干点’。”两人心中有着共同的目标:攒钱买一艘属于自己的渔船。

生活的重量,在波涛中愈发沉甸。不久,吴群福便有了身孕。她坚持在船上劳作,到孕期八个月时才登岸待产。“我上岸在家待产,丈夫就继续跟着渔船出海打工,生孩子的时候他没在身边,当时没办法。”生下大儿子未满月,吴群福便带着襁褓中的孩子重返渔船。

“当时没钱,不干活就没饭吃。”她红了眼眶,“孩子在船上不适应,整夜哭,我只能抱着他在船舱里走,夜深了就偷偷抹泪。但一想到‘快了,快有自己的船了’,就又有了劲,有了自己的船,就像在海上有了家。”
转折:从船头到岸头的温情
1999年,夫妻二人终于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渔船。这艘“海上之家”让他们在风浪中多了底气,“自己的船自己掌控,再大的浪也能躲,心里踏实。”梁近年考取了驾驶资质,吴群福也在休渔期跟着学、跟着练,顺利拿到了驾驶证。
每次出海,两人都是抢着干活:“多干一点,对方就能少累一点。”捕捞时,她递网,他拉绳,默契十足。“那时候虽然累,但心里甜身边有他,就什么都不怕。”

然而,一次起网时,梁近年不慎腰部受伤,从此干不了重活。看着妻子独自扛起拉网、搬渔获的体力活,晒得黝黑、累得直不起腰,梁近年执意要卖船。“我跟她说,船卖了吧,钱是挣不完的,够花就行,我不能让你这么累,把身体累垮了。”梁近年说。
吴群福起初舍不得:“那船陪我们走过多少风浪,就像家人一样。”但看着丈夫愧疚的眼神,又念着能上岸陪伴长大的孩子,她终究点了头。2014年,两人忍痛卖掉了这艘见证风雨的“老伙计”,告别了漂泊半生的海上生活。
余生:细水长流的温情
“现在日子好了,不用再跟风浪较劲了。”吴群福看着身旁的丈夫,笑容温和,“每天跟他一起织织网、聊聊天,晚上一起看看电视,就很幸福。”梁近年则默默拿起妻子手边的水杯,添满温水递过去,眼里满是宠溺:“她这辈子跟着我,受苦了。现在就想好好陪着她,让她轻松点。”

海风依旧,渔网轻扬。这对疍家夫妻从未说过“我爱你”,却用半生时光把爱藏进了风浪里的守护。书信里的牵挂、抢着干活的默契以及那句“你别累垮”的话里,从船头到岸头,从青丝到白发。爱,始终如一。
如今沙田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这段跨越近半个世纪的感情增添着新的注脚。昔日泊船的海湾已崛起现代化楼宇,过去颠簸的水路变成了平坦的滨海步道,他们曾经搏击风浪的海域,如今大桥飞架。
这片他们奋斗半生的热土,正以崭新的姿态,托起老一辈疍民安稳幸福的晚年——让海上漂泊的记忆与岸上安宁的当下,在这座滨海新城的脉动中温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