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
在大鹏新区调查时惊喜地发现:
裳凤蝶幼虫在马兜铃上化蛹成蝶
并振翅飞向了广袤的山野
这标志着
通过在蝶类调查样线周边
种植耳叶马兜铃
促进裳凤蝶野外种群繁殖
已初见成效!
作为我国最大型的蝴蝶、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裳凤蝶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指示意义,其保育回归,是深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新成果,也是美丽深圳建设成效的鲜活例证。

“十四五”以来,深圳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标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努力肩负起“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使命任务,积极打造超大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标杆,美丽中国典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绿色已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破晓时分,朝霞浸染,万只鸬鹚如黑色闪电在金色水面上演捕鱼大秀,这场面太治愈啦!

在深圳湾海域栖息的海鸟。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李忠 摄
10月26日
有网友在小红书发布
上万只候鸟抵达深圳湾的视频
引发不少网友共鸣
“这就是我深爱深圳这座城市的理由”“亲眼见证了深圳湾的变迁,环境一天比一天好,鸟儿也越来越多了”,网友纷纷跟帖回应。
良好生态环境
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深圳坚持系统治理
守护“碧水蓝天”生态本底
持续提升市民群众
环境获得感、幸福感
“深圳蓝”成为城市靓丽名片。聚焦臭氧和PM2.5协同控制,积极推进大气臭氧污染联防联控,深圳PM2.5浓度从2020年的19.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目前的15.1微克/立方米,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周红声 摄
绿色作为底色
发展才更有亮色
深圳始终全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把碳达峰、碳中和
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在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方面,深圳出台实施“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等,构建绿色低碳产业规则体系。同时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在全省率先开展工业集聚区环境治理,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污染物总量减排。
今年3月31日,市生态环境局启动年度生态环境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本次资金补贴覆盖污染治理、企业节能减排、近零碳排放区试点、低碳技术、绿色融资等13个领域,最高可获1000万元资助。
作为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城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深圳还充分发挥市场化优势,引导资本向绿色领域流动。目前,深圳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1.08亿吨,成交额达到24.75亿元,以不到3%的市场配额规模,实现了全国各试点碳市场12.75%的交易量和11.28%的交易额。深圳还挂牌发行全国首个碳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国内首创“降碳贷”,累计推出气候融资项目293个、实际融资294亿元,绿色信贷余额首超万亿元。
深圳逐绿前行、向绿图强,在超大型城市绿色转型上走出了一条美丽与发展互促共赢之路。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GDP达3.68万亿元,单位GDP能耗、水耗和碳排放强度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3、1/7、1/5,城市绿色竞争力在全国289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杨少昆 摄
深圳坚持系统观念
注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
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持续提升
“十四五”期间,深圳生态安全格局持续优化,贯通“一脊”主线、西部50公里滨海骑行道、6条山水廊道,建成超3600公里绿道,构建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绿道骑行活动成为市民游憩健身,纵观山、林、城、湖、河的好去处。
此外,深圳还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制度体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监督机制,发布国内首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白皮书,落户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目前,全市野生鸟类种总数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水蕨、唐鱼、豹猫等曾“消失”的野生动植物相继回归,深圳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并成功加入国际“自然城市行动平台”。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林清容 通讯员 杨锦云 摄
“十四五”期间,深圳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面向“十五五”,深圳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建设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的美丽深圳,推动深圳建设成为美丽城市示范标杆,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
采写|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