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上,岸桥高耸,巨大的吊臂精准地将一个集装箱从“昇平186”轮的船舱中稳稳卸下,转运至等候的拖车。11月7日,立冬这天,记者在深圳蛇口港看到,这艘在东莞注册的新造集装箱船从广西防城港满载而至,正紧张地进行作业。初冬的海风带着微咸的气息拂过港湾,船长林冬锋立于船舷,满意地注视着这一切。他脚下这艘总长80米、宽18米的“大块头”,拥有2979总吨和4150载重吨,自9月下水后便订单不断,作为东莞船队的新成员,已成为连接两广与港澳物流动脉的生力军。

旧船换新颜,智慧与绿色成航运新标配
“昇平186”的忙碌,是东莞船舶“辞旧迎新”大潮中的一道亮眼浪花。它并非凭空出世,而是东莞市淘汰老旧高耗能船舶、鼓励新建优质运力政策下的典型产物。

船长林冬锋
登上“昇平186”,科技感扑面而来。驾驶台内,HM5817电子海图、FAR-158雷达等新式导航设备一应俱全。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眼睛”,更是智慧的“大脑”。电子海图能进行航线设计、偏离报警,甚至能精准计算与来船可能发生碰撞的最短距离和时间,及时向驾驶员发出预警。“这就像从‘手动挡’升级到了‘自动驾驶辅助’,心里踏实多了。”船长告诉记者。

智慧提升安全,绿色则诠释责任。船舶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容积高达10.78立方米,可为11名船员提供约18天的污水储备处置能力,极大减少了对近海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主机功率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凭借更优化的设计,该船每个标准集装箱的运输能耗显著下降,实现了“多拉快跑还省油”。
数据显示,东莞当前正迎来一轮新船交付潮。全市共有5家水运企业,计划新建8艘营运船舶,合计总吨位高达36282。除了已下水的“昇平186”及其姊妹船“昇平189”(将于11月20日在浙江下水),采用LNG动力的“利昌128”轮、规划中的甲醇动力船队,共同勾勒出东莞船队多元化、清洁化的未来图景。
政策“东风”,吹响千帆更新号角
“昇平186”的顺利下水与高效运营,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引擎在持续输出动力。近年来,从国家到东莞市层面,一套覆盖船舶“全生命周期”的奖补组合拳精准施力。
东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资料显示,政策扶持双管齐下。一方面,针对新增运力,对在东莞登记、承诺经营5年以上的船舶,按载重吨给予每吨30至6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2023年度,全市已有16艘新建船舶分享519万元奖补。另一方面,力度空前的老旧船舶报废更新补贴正在深度激活市场。根据相关政策,提前报废老旧船舶并新建,最高可获上千元每总吨的补贴。
真金白银的投入,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2024年,东莞完成6艘老旧船舶拆解,发放补贴758万元。而2025年,这一进程明显加速,全市有10家企业计划拆解18艘老旧船,补贴金额达2471万元。与之对应,新建船舶计划也紧密跟进,目前共有5家企业计划新建8艘船,补贴金额近5000万元。一套“淘汰落后、激励先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已然形成。
向“新”而行,东莞船队逐浪绿色航运新时代
政策的导向,正清晰地塑造着东莞未来船队的模样——更智慧、更大型,也更绿色。
在“昇平186”这类先进燃油船成为中坚力量的同时,更多企业已勇敢驶向新能源赛道。新建LNG、甲醇等新能源动力船舶的补贴标准远高于常规燃油船,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投资热情。

利昌公司的“利昌128”轮,作为一艘创新采用LNG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的内河集散两用船,已于今年9月下水。它的诞生,标志着东莞内河航运正式迈入“气”时代……这些新能源船舶的加入,将从源头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繁忙的珠三角航道注入一股“清流”。
从被动淘汰到主动升级,从满足基本运营到追求绿色智能,东莞的船舶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一艘艘新船,如同被注入新活力的细胞,在粤港澳大湾区繁忙的航运血脉中强劲搏动。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往来货物,更是东莞港航业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与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