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式改革,激活中山气象万千
中山发布 2025-11-10 09:51:10
编者按

当前,中山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集成推进“工改”“水改”等八大改革,破除空间桎梏、重塑水乡生态、激活产业动能,在深中通道通车与十五运会举办的双重机遇下,以全新面貌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11月9日,南方日报、南方+推出重磅报道,聚焦中山以集成式改革重塑发展新格局。以下为报道全文:

 

 

2025年11月9日,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下称“十五运会”)盛大开幕的焰火将照亮夜空。车流繁忙的深中通道旁,位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市,也敞开城市之窗,迎来属于自己的活力时刻——

 

这里,有赛场:承办棒球、垒球等重要赛事;这里,也有一座向世界全面敞开的“城市展馆”:深中通道的车流,如同奔涌的动脉,为这片热土注入湾区活力;在十五运会的聚光灯开启之前,这座城市正在推进一场集成式改革的焕新。

 

深中通道。

 

这场焕新,筹备已久。在广东省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之际,中山市认真落实省委部署,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揽,以“工改”“水改”“田改”“技改”等八项集成式改革为引领,把“不可能”之难变成“一定能”,让“行不行”之问变成了“一定行”。

 

近年来,中山以“工改破局、水改攻坚、田改固本、技改赋能、教改育才、医改惠民、城改提质、媒改聚势”的系统工程,集成了一场城市发展的深层变革——

 

产城空间扩容,好项目大项目有了新的发展天地;河涌水质变清,美丽河生态河经济河涌现;沉睡土地被唤醒,连片沃野绘新图;创新动能迸发,智能智造引领产业跃升;教育均衡提质,栋梁之材茁壮成长;医疗资源下沉,健康福祉普惠于民;老旧小区焕新,城市记忆温暖延续;媒体深度融合,城市故事传唱四方。

 

此刻,中山不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更是情感与体验上的“价值主场”。它用一场集成式改革实践,向世界发出最诚挚的邀请:来这里,遇见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一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焕然一新的蓬勃气象与无限可能。

 

 

 

向空间要未来

一场破除藩篱的土地革命

 

10月30日,中山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中山工业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速不仅较上半年提升0.7个百分点,更领先全省1.6个百分点。

 

这看似简单的百分点跃升,正是该市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赋能产业的直接印证。

 

 

这份韧性,源自一场持续三年多的自我革命——一场向存量土地要发展空间的“工改”攻坚战。近年来,中山市直面早期形成的大量碎片化、污染高、隐患多的单层锌铁棚厂房,以“工改”作为关键一子,激活“百千万工程”新战局。

 

面对早期形成的碎片化锌铁棚厂房锁住的发展咽喉,自2022年开始,中山以“工改”为关键一招,掀起了一场向存量要增量的“空间革命”,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战场。

 

这是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摒弃“摊大饼”式的路径依赖,中山毅然向低效土地“开刀”,昔日锌铁棚倒下之处,今日产业新城正在拔节生长。

 

这是政策体系的自我革命。通过“工改”,中山清理113项旧政策,出台87项新策,刀刃向内破除审批堵点,将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创新十大改造模式,以“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等方式,破解“产权散乱”的顽疾。

 

这是发展动能的深刻重构。中山“工改”,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精准的“腾笼换鸟”。2022年以来,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5万亩,项目容积率从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工改”载体去化率超81%,预计新增投资近2000亿元,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2024年全市工业园火灾次数比2021年下降30%。

 

中山市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改造前后对比。中山市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改造前后对比。

 

新厂房、新园区落成,不能“晒太阳”。对此,中山推动“工改”、招商两大指挥部联合成立“工改”招商组,市镇与“工改”项目方形成合力,探索总结以地招商、以房招商、以商招商等经验,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助推改造企业灵活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例如,东凤镇潘富华“工改工”项目通过“自用+出租+分割销售”模式,成功吸引家电制造、五金配套等领域的规上企业入驻,实现从核心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的家电产业链垂直整合,改造后预计年产值不少于15亿元。

 

发展,总是在突破空间的桎梏中开辟新局。中山“工改”改掉的,是低效落后的旧产能;改出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今年三季度,该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2.2%,稳稳擎起半壁江山;高技术制造业更是以19.2%的高增速强劲攀升,占比达18.4%。

 

还碧水于人民

一曲系统治理的治水长歌

 

每逢节假日,中山“水乡”格外热闹,游人络绎不绝。

 

“很难想象,之前这里的河水都和写字用的墨汁一样。治理后不一样了,水里有鱼在游,村里环境变美了,来参观的游客也多了起来。”中山板芙镇里溪村村民黎雪娇笑着说:“我们里溪村人感到很自豪。”

 

从“墨汁”到网红打卡点,其中蕴含了一场由表及里、覆盖城乡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这是一段岭南水乡之殇。四年前,一条条让人避而远之的“芝麻糊河”、令人掩鼻的“发疯涌”,将严峻的生态考验摆在中山面前:中山河网密布,因人口密集、发展方式粗放等原因,水污染十分严重。

 

这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治水长歌。四载春秋,上千日夜,中山以“壮士断腕”的决绝、“刮骨疗毒”的勇气、“系统治理”的智慧,在拥有上千河涌的密布的水网上,系统、科学、果决地打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治水攻坚战。

 

治水,检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面对106条主干河涌的治理重任,中山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打响了一场治水攻坚战,让岭南水乡重现碧波荡漾。中山将治水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双挂帅,市领导分片包干,400名干部下沉一线。改变“完工才审计”的惯例,提前开展全面审计,重拳整治工程领域沉疴,实现“投一分钱见一分钱的效果”,确保治一条成一条、治一片成一片。

 

这是系统思维的成功实践。中山创新“城乡一体、六污同治”模式,统筹工业、生活、农业等六大污染源治理。“工改”与治水联动推进,从源头上治水、治污。

 

经过四年奋战,中央生态环境督察下达的水污染治理整改任务已全面完成,全市累计新建污水管网700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2万吨/日;全市水质指数较2021年改善55.8%,百条主干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催生水经济项目投资超500亿元,重现河岸空间1.8万亩,一条条美丽河、生态河、经济河融入城乡。中山的河长制工作、农污治理、海绵城市建设也连续获评优秀,形成了可复制和推广的“中山经验”。

 

从“四个一体、六污同治”的中山之治,到“万人会战、日夜兼程”的中山速度;从群众“避之不及”到“亲水乐水”的民心回暖,再到白鹭重返江河的生态回归……今日中山,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成为屡上央媒头版头条的全国样本。

 

2025年春,中山吹响新号角,推动治水工作从消除黑臭的“达标治理”,向人水和谐的“品质建设”跨越。今年,该市已建成一批美丽幸福河湖,让河涌都成为市民的休闲客厅、生态廊道;到2027年,将全面建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幸福河湖体系,让美丽幸福河湖转化为美丽经济,让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

 

聚动能以争先

一轮创新驱动的产业跃迁

 

11月1日,中山企业家日如期而至。

 

与以往不同,今年中山尤其聚焦“专精特新”企业。

 

为何聚焦专精特新?这是中山的“答案”与“底气”。

 

中山的基因在制造,中山的底盘在“中小微”。专精特新企业,内核就是科技与创新。近期,工信部公示第七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山19家企业入选,新认定数居全省第6位,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中山以“技改”为核心,聚力打造“4+6+N”现代化产业集群,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传统产业涅槃重生:安排50亿元支持企业数智化转型,规上企业转型率近90%,居全省前列。建成世界级“灯塔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8个,带动超万家企业“上云用云”。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新兴产业扎根生长:中山聚焦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前瞻布局低空经济、纳米材料等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版图的扩容提质。2025年1-8月,全市签约相关新兴产业项目投资额占比达46.6%。其中,康方生物新药入选工信部首批生物制造标志性产品,明阳集团稳居全球海上风电创新首位。

 

创新生态正在系统培育:通过出台《中山市科技创新强市十五条》,中山为创新“加码”,R&D经费投入连续三年超百亿元;累计投入约70亿元,建成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中国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等4家高水平平台,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让科技成果有了“转化土壤”。

 

扎实的产业基础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有了全新的产业动能:据统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近3000家,数量稳居全省第六;2024年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至52.5%和18.2%。在39个工业大类中,中山的“产业图谱”已覆盖33个,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配套最完整、最便捷的城市之一。

 

 

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深中创新协同进一步深化,珠江口东西两岸构建起了“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模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山的专精特新企业正以科技为帆、以创新为桨,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广阔海域中扬帆远航——

它们不仅是中山制造业的“硬核力量”,更是这座制造业名城在新征程上最坚实的底气。

 

 

优品质以蝶变

一场城市再造的空间焕新

 

城市更新,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山创新构建“四大机制”,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微更新,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让历史街区再现风华。

 

这是城市治理的精细变革。在规划设计方面,中山建立“市级统筹—镇街实施—社区协同—项目落地”四级联动机制,市镇高效联动有力破解改造过程中重大难点堵点问题。联动机制开启后,政企合作创新出多样的改造模式,例如探索老旧小区改造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市属国企投资运营深度融合的“三位一体”模式,通过深化国企内部循环,深度参与项目运作,有效降低综合成本,破解建设成本高与收益率低的难题。

 

 

与此同时,中山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助力、社会参与的改造新格局,出台《中山市城中村微改造先行先试工作指引》,建立“事后奖补”机制,由市级财政对改造项目给予30%专项补助。“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工改造401个小区、完工169个,惠及超8万户居民;2025年新开工149个,完工48个,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

 

中山还推动古城焕新,孙文西路的改造,以“修旧如初”的绣花功夫,展现了该市城市改造的另一面匠心:以“修旧如初”的匠心,让百年骑楼的雕花窗棂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长廊。据统计,今年国庆假期前7天,孙文西路步行街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一条通道,穿越珠江,重塑大湾区经济地理;一座古城,联通古今,迎来命运的全新转折。

 

不仅仅有香山古城、孙文西路,从城镇到乡村,一片片被空置的旧建筑、老空间被盘活:南朗街道崖口村旧电厂得以“重生”,板芙镇百年侨房萌发出创意业态,东凤镇穗成文旅驿站更是游人如织……

 

如今的中山,不仅是一座传统的制造业城市,也是一颗镶嵌在大湾区西部的明珠,一个具有800多年积淀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个随时在田园风光和现代繁华之间切换的文旅胜地:国际棒垒球中心内,承载着“熊猫精神”的棒球划出有力弧线;环五桂山的乡村里,稻田音乐会与传统非遗正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共鸣。

 

焕新归来的孙文西路步行街。

从老城复兴到新区崛起,从商业巨擘落户到乡村美学再造,中山以“赛、城、人”的深度融合,重塑为一个可感知、可品味、可沉浸的文旅新地标。

 

 

惠民生以聚力

一份温暖厚实的幸福账单

 

民生,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山在田改、教改、医改、城改、媒改等领域协同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耕地,是发展的根基,更是未来的希望。中山以“田改”创新,构建起“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科学划定10.92万亩耕地集中整治区,恢复耕地2.36万亩,新增“千亩方”3个、“百亩方”34个。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净增长,2023年、2024年增长率稳居全省第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教育是百年大计。中山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首创“自主淘宝式”课后服务,“天天动起来”运动模式让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9%以上。新高考机制下,中山特控上线率等三大指标连续四年位居全省榜首;近年来完成123个公办学校建设项目,增加学位6.34万个。

 

健康是民生之基。中山深化医改连续三年省级考核第一,互联网医院达20家,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超24万次,“一次挂号管三天”惠及16万人次;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市中医诊疗量占比从18%跃升至31%。

 

舆论是精神纽带。中山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组建文旅集团,推动“传媒+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美丽乡居”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振兴。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四年来,中山以集成式改革破解“成长的烦恼”,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深刻转变。生态环境根本性扭转,空间形态系统性再造,产业动力持续性重构,城市精气神全方位提振。

 

改革永远在路上,创新永无止境。从“工改”破局到“水改”攻坚,从“田改”固本到“技改”赋能,中山的改革实践雄辩地证明:唯有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改革集成,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破浪前行。

 

在新时代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总能在基层找到生动而深刻的答案。四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对于一片志在复兴的热土,却足以书写一段重塑城市精气神的壮丽篇章——

 

中山,这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热土,将继续以改革闯出新天地,以创新塑造新优势,以奋斗夺取新胜利。

 


中山发布编辑部

编辑:黄健斌

美编:陈泰玉
执行总编辑:邹岳廷
总编辑:李华炎
素材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