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潮语电影《秋水伊人》将于11月28日全国上映,一封寄自远方的潮汕乡书,即将银幕启封。

该片以岭南潮剧文化为牵引,讲述了一家三口潮剧艺人坚守与远行的故事,不仅是广东重点影片项目库扶持的匠心之作,更将成为11月28日至30日在潮州举行的“第23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献礼影片。导演周晓燕近日到莞分享了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
潮剧传承×亲情羁绊: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话
潮剧名旦谢海岚为挽救泰国潮剧,忍痛离别家人远赴海外。女儿小云在潮剧与流行音乐冲击中陷入迷茫,经历一系列困境,决心参与潮剧大会,展开一场传统与时代的对决……

影片以两代人对潮剧的坚守为脉络,亲情羁绊与文化传承为主线,传递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深刻感悟。同时聚焦非遗潮剧的当代困境,通过家庭冲突与和解,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存续价值,弘扬文化自信与代际传承精神。

11月5日,导演周晓燕携团队到莞分享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他们分别走进东莞市潮州商会、潮汕商会等“潮人”聚集地,以影片主题曲MV为引,分享了影片创作的初心和收获。

据介绍,为真实还原潮汕风貌,影片全程采用潮汕方言对白,并由本土演员阵容倾情演绎,其间巧妙融入经典潮剧唱段,令潮汕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剧组更深入潮州湘子桥、牌坊街、潮剧团等标志性场景实地取景,将一砖一瓦间流淌的地域风情深情镌刻到电影银幕,以诗意的镜头为笔,满载乡愁,在潮汕与泰国两地勾勒出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
“东莞百万‘潮人’家庭必看影片!”
“非常期待影片的上映!”“潮汕人都应该看一看这部影片!”影片有待揭幕,由龚琳娜演唱的潮语主题曲《回》已经将“潮人”们带入了浓浓的乡愁中。在东莞市潮州商会大本营,众多“潮人”表示届时要组织公司员工、家庭去看电影。


在影片中,每一个潮剧唱段都是情感的深情流露,每一次水袖起落都是心灵的对话。三百年的潮剧艺术在异国的舞台上,与新一代的思维激烈碰撞,又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悄然融合。当谢海岚——这位将一生献给潮剧的名旦,远渡重洋挽救海外戏班时,她面对的不仅是传统艺术的存续危机,更是与受现代教育的女儿小云之间那道深邃的文化裂痕。这是首部跨国呈现的潮剧电影,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探讨。

“看这部电影,看的是一种情怀。不仅潮汕人家庭要看这部影片,想交潮州朋友、学讲潮州话、去潮州旅行的人,都可以来看看这部影片,了解我们的文化!”东莞市潮州商会常务副会长许煜华表示,东莞有150多万潮汕人,他们的下一代早已远离故土,对故乡的文化逐渐陌生,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可以带他们感受故乡文化的魅力,帮他们找回自己作为“潮人”的身份认同感,是一次很好的契机。

“这的确是一部适合一家人去看的电影,尤其是潮汕人家庭,带着自己的父辈以及下一代去看,可以在影片细腻之处收获许多共鸣和感动。”周晓燕说。
11月28日,在影院的光影之间,聆听流淌在血脉里的乡音,感受传统在现代激流中绽放的璀璨新生,见证一个关于爱、传承与和解的动人故事。
相关链接——
访谈:导演解读片名《秋水伊人》背后的潮人山海情
记者: 很多观众第一眼就被《秋水伊人》这个片名深深吸引。能分享一下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的深意吗?
导演:这个名字,正是我们整部电影的魂。它源自《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但对我们这部电影而言,“秋水”不再只是那条阻隔爱情的河流——它象征着时代的洪流、地理的山海,还有人心的隔阂。
记者: 这个古典意象,是如何与一个现代潮剧故事相融合的呢?
导演: 电影里有两代女性。母亲为了潮剧远渡重洋,那片分隔母女的大海,就是“秋水”;女儿在故乡刻苦学艺,心中对母亲又爱又怨的那份复杂情感,也是“秋水”。而“伊人”,既是母女互相守望的彼此,更是她们共同守护的潮剧艺术——那个看似近在咫尺,却需要逆流而上、跋山涉水才能靠近的美好理想。
记者: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
导演: 恰恰相反。《秋水伊人》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被动等待的传统叙事。 无论是母亲只身远渡重洋的果敢,还是女儿潜心学艺最终跨海寻母的坚韧,她们都在主动“渡过”那片秋水。这恰恰映照了当代潮州女性——乃至所有中国女性的精神内核:当理想与现实相隔,我们不做水边的等待者,而要做执楫的渡江人。
记者: 这个理解非常深刻。在您看来,这个片名对今天的观众意味着什么?
导演: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秋水”——可能是事业的瓶颈、亲人的误解、或是理想的遥远。而那个让你甘愿“溯洄从之”的“伊人”,就是你最珍视的人或梦想。我们想通过这部电影告诉每一个正在“渡水”的人:守望不是停滞,传承需要勇气,真正的自立,是明知山水迢迢,依然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