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一线见闻①|盐碱地“蝶变”千亩良田
东莞+ 2025-11-06 11:21:12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布局“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为未来五年发展指明方向。东莞日报社策划推出“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一线见闻”系列报道,深入基层一线,聚焦各镇街(园区)、村(社区)、部门单位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和创新举措,全面呈现全会精神在东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鲜活图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东莞市洪梅镇,这幅政策蓝图正通过一块块农田的蜕变生动铺展——曾经耕地破碎、窝棚遍地的荒芜之地,如今化身千亩连片的金色稻田,十里碧道环绕其间,穗深城际列车呼啸而过,与远处的现代化厂房构成一幅城乡交融的鲜活画卷。

盐碱地改良成连片田

“以前这里杂草比人高,种菜的、养鸡的、种草坪的混在一起,潮一来污水横流。”11月5日,站在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的观景台上,洪屋涡村村民黄振许手指连片稻浪,回忆起往日景象仍感慨不已。这一变化始于2021年洪梅镇启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作为珠三角土地高强度开发的城镇代表,洪梅镇以“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为思路,对全镇资源要素进行全面摸底,统筹绘就“一张图”,精准划定10290亩耕地集聚区,3118亩的金色水乡稻田项目随之落地。通过镇、村联动统租农户土地,交由镇属公司统一规划种植,再引进种植大户、扶持村民组建合作社,曾经的“零散田”彻底变身“连片田”。

“清退无序种植的农户,拆除田间窝棚,通过土壤改良、修建灌排系统,这块盐碱地重新焕发生机。”东莞市晴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莫志康介绍,截至2024年底,项目一期已实现集中连片整治,还建成全市首宗垦造水田项目并成功入库,改造成340亩水田,成为全市首批完成耕地恢复任务的镇街。

科技种粮亩产超千斤

“无人机插秧、施肥、洒药,比人工快10倍!”莫志康操控着无人机掠过稻田,药水均匀落到秧苗上。这是种粮户以科技赋能农业的日常场景,更是东莞落实四中全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求的生动实践。

在莫志康看来,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要“连田”,更要“强产”。如今的金色水乡稻田里,无人机低空遥感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系统按需供水、自动化收割机高效作业,传统农业加速向智慧农业转型。农技“轻骑兵”穿梭田间提供全程指导,88个病虫害监测点实时预警,全年实现1万亩水稻无人机统防统治,重大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

科技赋能带来产量飞跃,2024年洪梅镇粮食产量增至1474吨,实现面积产量“六连增”,晚造示范地块以亩产581.73公斤斩获全市一等奖。这一成果正是东莞“良田、良技、良种、良策”集成融合发展的缩影,预计全市2025年粮食总产量同比稳步增长,完成省下达任务。

农文旅融合促进共富

“周末带孩子来挖红薯、看白鹭,晚上逛稻田夜市,这样的体验太惬意了!”来自黑龙江的自驾游爱好者孔先生的赞叹,道出了洪梅稻田的多重价值。如今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已从单一生产空间升级为集生态、休闲、研学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成为东莞“媒体+”赋能农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

依托这片稻田,洪梅镇接连举办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活动,将研学体验、村民市集、电商直播有机融合。2024年东莞农民丰收节在此举办,累计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更令人欣喜的是,红色资源与田园风光深度交融,串联莫萃华故居等3个红色节点的旅游路线,让“红色旅游+休闲农业”成为新亮点。

稻田的“钱景”让村民笑开颜。“土地租金每年按时到账,在合作社干活每月还有稳定工资,比以前自己种地强太多!”村民黄振许算起增收账满脸笑容。项目累计带动2000多人次就业,通过“租金+工资+分红”的模式,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周边绿道变身“美食街”,夜间经济增添就业岗位,实现了“种好一亩田,带动一片富”。

站在稻田边远眺,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的厂房与金色稻浪交相辉映,新洪梅大桥正在加紧建设,安置房小区拔地而起。洪梅镇以“三生融合”实践诠释了四中全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深意,通过全域土地整治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激活了乡村活力。正如洪梅镇农林水务局局长江泽阳所言:“我们不仅要让荒地变良田,更要让乡村变乐园,让农民变股东,为珠三角城镇乡村振兴探索可复制的路径。”

稻浪翻滚间,城际列车穿梭不息,见证着东莞以治理创新守护粮食安全、以城乡融合激活乡村动能的生动实践,更书写着新时代“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记者 曹雪琴 张伊琳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