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喜讯!东莞两群文作品“摘星”
东莞+ 2025-11-04 21:27:30

东莞群文人用心浇灌的艺术之花,在群星奖的舞台上绚烂绽放。11月4日,“大地情深”——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展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举行,现场揭晓了群星奖各门类奖项。其中,东莞两件作品——小品《热点》、群口快板《风火山》在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齐齐摘得群星奖。

小品《热点》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报送,东莞市文化馆、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演出的小品《热点》,以其深刻的现实关照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作品以真实网络事件为原型,巧妙融合社会舆论、道德困境与流量时代的冲突,在戏剧张力中引发人们对网络生态的深度思考。“这不仅是一个小品,更是一面映照时代的镜子。”评委在点评会中如是说。

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报送,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东莞松山湖宣传教育文体旅游局演出的群口快板《风火山》,以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建设者故事,动情展现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队长李大海为鼓舞士气用二氧化碳充氧气袋的情节,工人们为确保铁路通车拒绝停工的坚定,每一个细节都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群口快板《风火山》

本届群星奖全国共有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29.5万名群众文艺工作者参加评选,经过初选、复评、终评,最终60个作品(团队)获奖,其中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群众合唱各10个。 

两个沉甸甸的群星奖,是对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接下来,东莞文艺工作者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延伸阅读

厚积薄发

东莞群文创作再结硕果

“双星”同耀,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东莞多年来持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创新群众文艺创作机制、深耕人才培育的必然结果。

一是机制创新,夯实文艺创作根基

东莞不断创新和完善文艺精品生产机制,建立了重点创作规划机制、优秀作品选拔机制以及文艺精品推广机制。每年年初,东莞市文化馆都会组织全市重点创作人才召开作者座谈会、创作题材规划会,提前做好全年重点作品创作规划。

以举办常设性文艺赛事为平台,激励支持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精品,形成了分门类“一年创作、一年打磨、一年冲刺”的三年备战模式。

二是人才培养,构建可持续发展梯队

东莞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精准化培养,依托全市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平台,完善“菜单式”“订单式”“预约式”服务。专门针对镇街(园区)文艺创作骨干举办高级研修班,邀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授课,拓宽学员文化视野,增强业务本领。创新实践“发掘——培育——创作——展示”全链条文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文艺人才根系深植民间。

三是精准打磨,提升作品艺术高度

在冲刺群星奖的过程中,东莞市文化馆联合镇街(园区)文化服务中心,对作品进行反复打磨提升。邀请国内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指导和讲评,提出修改方案,举行专题讲座,从剧本细节、演员表演状态到舞台呈现效果全方位优化。

四是品牌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东莞深入实施文化实力提档升级行动,打造“潮流东莞”城市文化品牌。创新打造“潮流东莞·火柴盒”IP,全市多个“火柴盒”特色营地串珠成链。持续开展市民艺术大学堂、“走进艺术”东莞市民大讲堂、市民艺术夜校等艺术普及活动,为文艺创作培育肥沃土壤。

五是政策引领,构建完善扶持体系

出台文化强市文艺精品创作政策体系,全方位推进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品牌升级。通过“群星奖重点作品扶持计划”,分年度、分类别对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进行精准扶持。

文字:赵水平 图片:东莞市文化馆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