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东莞民营企业家日•闯路人·故事⑦ | 凯金新能源:携手宁德时代,共筑零碳能源新未来
东莞+ 2025-11-04 10:02:43

10月16日,宁德时代与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金新能源”)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整合优势资源,在绿色供应链建设、零碳园区打造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这是凯金新能源持续和新能源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的又一最新进展。历经10余年的发展,专注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凯金新能源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行业前四、人造石墨材料行业前三,成为东莞新能源领域的重要一员。

创新驱动,探入行业技术前端

步入位于松山湖高新区的凯金新能源总部项目里,机器轰鸣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这一锂离子电池负极的主流材料,源源不断地从车间里生产出来,发往全国各大新能源电池的龙头企业。

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石墨是较早使用且成熟的电池负极材料,其中又可分为天然石墨负极材料、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以及其他新型负极材料。当前,市场应用中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占据主导地位。

据悉,人造石墨是将原材料和粘结剂进行破碎、造粒、石墨化、筛分而制成。这四大工序中,石墨化是人造石墨负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占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成本的4成左右。

“石墨材料并不新鲜,行业内早已在使用。只是当前在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之下,对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的需求大增,同时,对于材料制造工艺水准的要求更高,这些都在推动行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凯金新能源总裁助理、公共关系总监谭世韬表示。

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凯金新能源“石墨化”这一技术关键流程的实力得以大幅提升,探入连续式石墨化这一行业技术的前端。

“在业内,石墨化这一工艺因为需要经过升温、石墨化、降温等过程后断电出炉,用电量大增。而采用连续式石墨化可以实现连续作业,自动化程度也更高。这对于企业控制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谭世韬解释道。

据悉,凯金新能源人造石墨负极出货量,目前已跻身全球前四;商用车动力电池用人造石墨负极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核心产品出货量连续三年保持40%的高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凯金新能源负极技术覆盖石墨、硅基、硬碳三大体系,形成动力、消费类、储能电池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并为电动航空、智能机器人等新兴市场用电池,提供高性能的负极材料支持。

技术创新的背后是企业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当前,在凯金新能源的研究院里,有500人的研发团队,其中,硕博人才有110人。研究院涵盖材料院、技术院、分析检测院三大研究院。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公司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广东省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荣誉和资质。

据悉,凯金新能源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固态电池硅材料负极、硅基负极材料、储能硬碳负极材料等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宁德时代、比亚迪、韩国LG、韩国SKI、国轩高科等国内外知名电池厂均为其客户。

多维布局,布局未来

5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与电子设备”的专利。

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极材料、钠离子电池与电子设备,涉及电池技术领域。该负极材料中包括一维结晶碳,一维结晶碳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能够提高负极材料的导电性,从而提高钠离子电池中负极极片的导电性。

与华为联合申请的钠离子电池专利只是凯金新能源技术创新路上的一个注脚,这家公司正通过多元布局抢占下一代电池技术制高点。

今年8月,凯金新能源与国际材料科学巨头立时集团(立邦中国母公司)正式签署固态电池战略合作协议。

在业界,‌固态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以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为核心优势,被视为液态锂电池的下一代替代方案‌。

根据最新行业预测,2030年全球固态(含半固态)电池渗透率将突破9%,2024年-2030年市场需求复合增长率高达98%。

此次合作不仅涵盖联合技术研发,更包括共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制定行业技术标准、优化生产工艺体系等全方位战略部署。双方表示将通过“材料-电芯-系统”全链条创新,加速实现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助力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抢占技术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凯金新能源同样积极融入本地创新体系,2024年11月,加入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并获授“共建单位”牌匾。该联合体聚焦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整合产业链资源,构建了全链条创新生态。凯金新能源借此平台与联合体内核心企业如东莞新能源(ATL)深化了在电池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公司在产学研合作上持续发力,于2025年6月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聘请十位骨干精英担任校外导师,为校企协同育人与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产能布局方面,除了东莞松山湖总部外,凯金新能源先后在浙江湖州、青海西宁、内蒙古乌兰察布、贵州铜仁、江苏盐城、上海青浦以及宁德古田等地设立多家子公司与生产基地。目前,其负极材料年产能达36万吨,未来规划在中东、欧美等地区布局海外生产基地,以打造可以辐射全球客户的生产基地布局。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受访企业供图 编辑: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