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关系是破除壁垒的钥匙,沟通是连接心灵的桥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堵无形的“心墙”却常常阻隔理解,冷却温情。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如何实现真正有效的沟通?如何建构积极的支持关系?10月31日,石碣镇中小学积极心理教育研讨会在袁崇焕中学举行,以“师生(亲子)沟通的‘破壁’艺术——建构积极关系与成长联盟”为主题,通过沙龙研讨、经验分享、辅导展示、亲子共读等多元形式,汇聚医疗、教育、心理领域专家学者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家长代表,深度剖析沟通症结,传授“破壁”技巧,为擦亮石碣积极心理教育品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注入强劲动力。

崇中实践:推进六大积极教育行动
在推进积极教育、建构积极关系的道路上,袁崇焕中学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作为积极心理教育的践行者,学校如何通过顶层设计与落地行动,破解沟通难题、建构积极关系?袁崇焕中学党总支部书记刘小平介绍,学校推行积极心理教育工作近两年来,已成立积极教育研究中心与体验中心,通过深化家校合作,有效提升家长教育认知,构建起稳固的“家校成长联盟”。凭借扎实的实践成效,学校先后获评“幸福教育年度学校”,申报课题获批省级课题,更成为全国心理教育服务规范化建设工程试点学校。目前,学校正全力推进六大积极教育行动,涵盖深化积极德育、培育积极情绪、建立积极关系、建构积极课堂、推动积极学习、打造积极文化六大维度。其中,建立积极关系被视为解决学生学习各类问题的关键突破口。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与生命的滋养。”袁崇焕中学校长梁创辉在致辞时表示,学校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传承崇焕精神,践行六品教育”为理念,通过“五育融合”路径,系统实施德育正心、智育启心、体育强心、美育润心、劳育砺心五大工程,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落实“五育并举”的关键支撑。实践中,学校创新融合崇焕精神中的“忠、勇、智、廉”与心理健康教育,使“忠贞、孝敬、诚信、责任、勤俭、礼貌”六种核心品德与积极心理学的品格优势相得益彰,最终形成了独具校本特色、可操作可评估的“六品”心育体系,真正实现了“以心育德,以德润心”的育人目标。
破解之道:积极关系是教育的“前置密码”
聚焦“建构积极关系”与“有效沟通”两大核心,师生、亲子间如何突破表面和谐,构建真正具有支持力的成长联盟?又如何将沟通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东莞理工学院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党支部书记、社会工作系副主任张雪从三个层面解读了“关系优于教育”的内涵。
“首先,大脑的安全感是学习的生理前提。”张雪表示,积极的师生或亲子关系能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大脑更易处于开放接纳的学习状态;其次,良好的关系是教育的“传递桥梁”,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内化,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最后,积极关系能显著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对抗性情绪,大幅提升教学与沟通效率。
在具体沟通方式方法方面,东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高级教师吕广健聚焦“非暴力沟通”与“三明治沟通法”的实践要点,强调“态度比技巧更重要”。青少年对态度尤为敏感,沟通中的肢体语言、语气语调所传递的情感信号,往往比语言内容更具影响力。
针对“三明治沟通法”的使用,吕广健提供实操建议:将批评置于赞美之间时,要使用自然的承接词,避免用“但是”等否定性词汇消解赞美效果。同时,夫妻关系的稳定性会直接影响亲子沟通质量,和谐的家庭氛围是构建积极亲子关系的重要前提。

沟通艺术:共情与表扬要“踩对节奏”
“共情”是沟通的“润滑剂”,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和教师却陷入“无效共情”的困境。如何做到真正的“深度共情”,既接纳孩子的情绪又不被卷入,助力孩子实现情绪成长?东莞市康复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钟向阳基于多年临床经验指出,真正的共情需要把握尺度,家长、老师和学生需要共同成长,而领导的重视是积极心理学落地的关键保障。
钟向阳强调,爱与共情是教育沟通的核心基础,非暴力沟通的关键在于“看见情绪、尊重感受”。许多家长和教师的“错误共情”往往源于“急于解决问题”,忽视了孩子情绪的表达与释放,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情绪、再沟通问题。同时,家长和教师需与孩子同步学习情绪管理,而领导的重视则是积极心理教育落地生根的关键保障。积极心理学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更能促进学业成绩提升,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满意。
除了共情,表扬作为激励孩子的重要手段,也蕴含“大学问”。“除了‘你真努力’,我们还能怎么夸孩子?”针对现场家长的疑问,东莞市教育局心理教研员、中学心理健康高级教师方兰芳认为,有效的表扬应该关注孩子可控的成长过程,而非单纯肯定结果。要避免“安慰式夸奖”,当孩子努力后未达预期时,应肯定其努力过程并共同探讨改进方法。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表扬策略也需调整,表扬既是技术也是艺术,需要智慧与真诚的结合。

破壁关键:从“控制评判”到“尊重合作”
师生亲子沟通中,最需破除的“心壁”究竟是什么?学校又该如何构建真正有效的“成长联盟”,让家校沟通本身成为“积极关系”的典范?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牛端的分享,为“破壁”提供了核心方略——从控制与评判转向尊重与合作。
牛端将其概括为“‘三少三多’”原则:少控制命令,多支持自主;少人格攻击,多聚焦行为;少情感忽视,多合作应对。“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自主权的需求会不断增强,控制与命令只会引发抵触与抗拒。”他解释,情绪反应的速度远快于理性思考,家长和教师的冲动性命令容易触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聚焦具体行为、用事实表达担忧,更易引发孩子的共鸣。“合作应对”是建立积极关系的关键,当家长和教师以“伙伴”身份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伙伴”,情感连接便会自然建立,沟通阻力也会大幅降低。对于家校关系,学校主动搭建平等沟通平台,避免单向“指令式传达”,通过共同参与、协同解决问题,让家校真正成为“成长联盟”。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师生、亲子沟通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更凝聚了家校共育的理念共识。参会家长和教师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技巧运用到实际沟通中,以积极关系架起成长桥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