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莞中的红色旧址到金秋时节的千亩稻田,再到沉浸式党史学习基地,近日,东莞中学洪梅学校的学子们分批走出教室,在行走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为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大会精神及《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校组织初中三个年级分批走出校园,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外特色活动,让教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真实发生。
十月深秋,阳光正好。10月30日下午,初三年级全体师生怀着对高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踏入了东莞中学高中校区,开启了一场如沐春风般的文化洗礼。

“东莞中学(以下简称莞中)的校庆是哪一天?”
“莞中的校友日是哪一天?”
“我有没有为莞中增添光彩?”
东莞中学党委书记王健提出的三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着同学们思考初三这一年的学习方向。同学们屏息凝神,聆听着王书记讲述1924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年仅20岁的校友莫萃华等革命先驱,如何在此秘密建立东莞首个党支部,让革命的星火在南粤大地燎原。
穿过承载着百年记忆的“绿瓦楼”,师生们来到东江纵队烈士群像浮雕前。夕阳余晖下,浮雕上革命师生们坚毅的面容、昂扬的姿态栩栩如生。同学们驻足良久,神情肃穆,从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汲取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校史馆内,同学们开启了一段与优秀校友的“时空对话”——从抗日名将蒋光鼐,到国学大师容庚,从“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到科研巨擘毛炳权……一位位从莞中走出的杰出人物奋斗史,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学子。

活动途中,师生们有幸见证了校园内“振兴中华”主题文化石的揭幕仪式。这座寓意深远的景观石,以其沉稳坚毅的形态,刻下“振兴中华”的铿锵誓言。同学们在此庄严宣誓,将以青春之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在更早的10月23日下午,东莞中学洪梅学校初二年级的同学们则奔赴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开展了一场以“研耕地生态,赏叶韵自然”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同学们分批走进稻田,聆听地理老师讲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深刻认识到“耕地红线”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在生物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手持“叶型卡”与“叶缘卡”,分组采集不同形态的植物叶片,细致观察并分类粘贴于研学任务卡上。从水稻叶到芦苇叶,从叶形到叶缘,大家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植物多样性,提升观察与分类能力。活动不仅注重现场体验,更强调后续的延伸学习——地理科组组织学生围绕“如何保护本土耕地”展开讨论,并精心设计了《水乡稻田》写生设计、保护措施实施方案等创意任务;生物科组则指导学生完成“叶型与叶缘任务卡”,将自然观察转化为系统知识。

此外,初一年级的同学们也在近日迎来了一场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校外活动——前往东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从东莞作为近代史开篇地的觉醒,到东江纵队抗日的烽火岁月;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探索,到改革开放创造“东莞奇迹”的辉煌历程,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的目光。

科技为党史学习注入了全新活力,打破了时空的壁垒。同学们尤其对“寻找2亿分之一”互动装置表现出浓厚兴趣,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感受着东莞迈入“双万”城市行列的精彩蜕变。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在明亮的展厅里,同学们专注记录的身影,是求知若渴最好的写照。笔尖划过纸面发出的沙沙轻响,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笔记本上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点,更是一颗被革命精神触动的少年心。

一次次走出校园的实践,是行走的课堂,更是深刻的思政教育。东莞中学洪梅学校通过系统化、课程化的校外活动设计,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让红色基因渗进血液,让百年校训浸润心田,为学子们厚植家国情怀、奔赴未来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舞台,不止于教室,更在广阔的山川田野之间,在每一次与历史、与自然、与未来的真实相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