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场文艺“丰收盛会”惊艳专家组!2023年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终期验收答辩会成功举行
东莞+ 2025-10-30 22:17:15

为加强东莞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文艺名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全市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10月30日,2023年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终期验收答辩会在东莞市文联文艺空间举行。八个文艺名家工作室的成果展示和名家精彩答辩,让验收专家组感到“惊艳”,认为本次验收会,像是一场东莞文艺力量的“丰收盛会”。

据悉,“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是东莞市文联2023年启动的文化品牌项目,主要立足作品创作、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文艺名家项目工作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平台服务功能,完善制度保障,发挥文艺名家“传帮带”作用,通过文艺项目创作研讨、培训、交流、展示、展演等形式,实现“创精品、育人才”的孵化目标。

首批八个文艺名家工作室自2023年成立以来近三年,充分发挥名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和传帮带作用,将全市文艺英才聚起来,打造一批彰显时代精神、具有东莞特色的精品力作,培育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文艺人才队伍,凝聚力量推动全市文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场东莞文艺力量的“丰收盛会”

本次验收专家组成员分别由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第八届、第九届副主席王莉,广东省社科院教授、研究员,文学所原所长,文化产业中心主任钟晓毅,一级演员,曾任广东省话剧院副院长、儿童剧院院长的朱景芳,一级演员、广州市舞蹈家协会主席石泉,广州交响乐团驻团一级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基地专家蓝程宝组成,王莉担任本次验收专家组组长。

会上,秦川戏剧工作室、谢志伟舞蹈工作室、柳冬妩文艺评论工作室、崔臻和音乐工作室、陈启文文学工作室、安冬曲艺工作室、杨晓光民间工艺工作室、帅志刚朗诵艺术工作室等8个“文艺名家工作室”领衔人分别作了精彩的成果展示和现场答辩,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肯定和中肯建议。“说实话,我们感觉不是在评审,更像是在欣赏。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那可以叫‘惊艳’。”王莉在点评总结时感慨:本次验收会,像是一场东莞文艺力量的“丰收盛会”。

其中,在“创精品”方面,各个工作室都交出了高质量的答卷。无论是秦川那充满张力的戏剧设计,还是谢志伟那刚柔并济的舞蹈语言;无论是陈启文那深邃的文字力量,还是崔臻和那萦绕耳畔的动人旋律;还有安冬诙谐的曲艺、杨晓光精湛的民间工艺、帅志刚动情的朗诵艺术,以及柳冬妩精辟的文艺评论。他们及工作室成员的作品,都深深扎根于东莞这片制造业名城的火热生活,既有对本土文化的深耕与传承,又有对当下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和艺术表达。这些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真正体现了东莞文艺创作的高质量、高水准,频频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在央视频道和国家级赛事、舞台亮相,或获得中国好书奖、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等重要奖项。

在“育人才”方面,各个工作室同样交出了一份非常满意的答卷。在8个名家工作室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下,周齐林、莫华杰、刘艳、王琦、王志明等一大批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青年文艺人才,获得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和成长空间,已经开始在各自的领域崭露头角。这种“名家领衔、薪火相传”的模式,为东莞文艺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东莞文联通过文艺名家、签约作家艺术家、“文艺新实力”、驻创室等多层次的项目矩阵,在文艺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面逐步探索出东莞的创新之路。

据悉,2023年东莞市文联创立“东莞市文艺名家工作室”文化品牌项目时,项目设立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发挥名家的效应,通过传帮带的作用,实现“创精品、育人才”的孵化目标。比照2023年签约时各文艺名家工作室的协议和汇报中的成果展示,三年前设立名家工作室的愿景,已然变成了沉甸甸的果实。正如王莉所言:“今天,我们看到的成果完美地回应了这个初衷。”

“新大众文艺”浪潮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今年以来,东莞“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样本备受全国关注,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更是点赞了东莞的新大众文艺实践。

柳冬妩文艺评论工作室的成果汇报中就有不少“打工文学”“素人写作”“新大众文艺”相关的理论文章和活动,该工作室在全国较早敏锐捕捉到“新大众文艺”发展趋势,并加以研究、挖掘和推动。如今年1月1日举办周齐林非虚构《老漂一族带娃记》作品研讨会,首次以新大众文艺理论指导作品研讨;2月25日“劳动者的星辰:打工文学回顾展”上主讲《打工文学漫谈》,首次探讨打工文学与新大众文艺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式提出“素人写作”概念;3月1日承办“打开壁橱对话大众”——李敬泽《空山横》作品签售会上,将主题设置为“从打工文学到新大众文艺”,强调新大众文艺是今后文艺发展的重要领域;3月2日组织的“‘城里的阳光’——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正式打出“素人写作”的旗号,被誉为广东与东莞新大众文艺的“遵义会议”,以及参与筹备“打工文学之家”,编辑《东莞打工文学图志》,建立重要资料库和展示平台,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和新华社等各大媒体报道东莞“打工文学”与“新大众文艺”的起源,提供了珍贵文献等,从中可以窥见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从“素人写作”全国现象级热潮到“新大众文艺”可持续生态升级的过程,反映了该工作室对“新大众文艺”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王莉认为,东莞新大众文艺实践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这为我们东莞的文艺家们提供了巨大的艺术创作舞台”。她相信,以这次验收为新的起点,东莞的文艺名家和青年才俊们,一定能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为东莞“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出更璀璨的光和热。希望东莞的艺术家们,成为“新大众文艺”浪潮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也期待第二批名家工作室届时展示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我们一直在说文化强市,强在什么地方,其标准一个是人才,一个是作品,只有人才、作品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才能反映东莞的文化之‘强’,才能助力东莞高质量发展。”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告诉记者,推出文艺名家工作室主要是为了强化名家的引领示范作用。希望通过这次专家的验收、指导,推动东莞不同艺术领域的名家之间、东莞文艺人才与国内业界专家的交流和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打破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提高文艺造诣,取得更好成绩。

接下来,东莞市文联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围绕“铸思想、搭平台、育人才、出精品、强管理”的工作思路,创作出更多更好文艺精品,培育更多文艺人才。在加强文艺名家工作室项目的推进工作上,将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新的指导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新大众文艺繁荣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展现东莞文艺新气象。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