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东纵路·征文征集活动|东莞市常平镇司马中学 廖晚池《寻访李任之故居:在时光褶皱里遇见英雄》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10-30 20:45:25

蝉鸣漫过盛夏午后,阳光把柏油路晒得发烫,老师却带着我们脚步轻快——目的地是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村,那里藏着李任之先生的故居,藏着一段关于信仰与奋斗的往事。从前总在课本、宣传栏上读“英雄”,总觉得他们的故事隔着岁月薄雾,直到推开那扇斑驳木门,才真正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故居是典型岭南老宅,青灰瓦檐翘角轻挑,墙面爬着浅浅苔痕,像时光写下的注脚。一进大门,一方石板庭院静静铺开,石缝里嵌着几株倔强小草。我放慢脚步,想象百年前清晨,年幼的李任之或许曾在这里追逐光斑、踢响石子,谁能想到,这庭院里的孩童,后来会扛枪在战火中为家国奔走?

穿过庭院,四间屋子一字排开,木门虚掩。最让我驻足的,是墙角那台稻谷剥壳老工具——木质框架泛着深褐,把手被磨得光滑。老师轻转把手,“吱呀”声似时光回响:“谷穗放进去,转把手就能分米粒和谷壳,风会吹走谷壳。”我凑近细看,工具内侧还沾着碎谷壳,恍惚见年轻的李任之忙完农活,就这样坐在灯下,一边剥谷一边借微光读书。课本文字突然有了画面:他不是天生英雄,是在农忙与苦读间隙,慢慢生出改变家国命运的决心。

走出故居时,夕阳西斜,老宅影子被拉得很长。回程路上,想起老师的话:“李任之参战无数却始终清廉,常说‘要为百姓谋实利’。”如今我们坐在宽敞教室,不用愁温饱、躲战火,这份安稳,不正是无数“李任之”用热血换来的吗?夜晚躺在床上,窗外月光很静,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课本黑白照片,而是剥谷木把手、庭院老榕树,是普通人在岁月里坚守信仰的模样。

原来英雄从不是遥远符号,他们的故事藏在老宅每块砖、每件旧物里。这次寻访不只是参观,更像与历史的对话——它让我明白,今日美好生活,是有人曾在黑暗中举灯前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接过这份光,好好读书、成长,不辜负那些“最可爱的人”。

作者:东莞市常平镇司马中学初一14班廖晚池;指导老师:崔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