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文明迎全运|东莞理工学院智能“机器蛇”潜地护航“十五运”
东莞+ 2025-10-29 16:42:16

在蜿蜒曲折的电缆沟深处,一条“机器蛇”如地下侦察兵般灵活穿行。它精准转向、自如停留、轻松越障,动作流畅稳定。地面操作人员通过远程终端实时操控,实现连续90分钟不间断作业。这一充满科技感的场景,是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城区供电局联合开展的智能巡检现场。近日,该校仿生智能机器人实验室研发的智能仿生机器蛇,成功应用于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东莞赛区场馆电缆通道检测任务,为赛事电力保障筑起一道“智慧防线”。

技术突破:地下巡检实现“无死角”

随着“十五运”临近,赛事场馆电力安全保障工作进入关键阶段。10月21日与24日,在东莞城区供电局的协同配合下,东莞理工学院武静、楚豫川、张超等博士带领由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研发团队,携“机器蛇”先后对东莞篮球中心和石龙中学体育馆的电缆通道完成全面“体检”。

这款仅重2kg的“机器蛇”精准复刻了生物蛇的运动机理,具备蜿蜒、蠕动、抬头、转向等多种步态。其多关节柔性结构赋予卓越的适应性,能灵活穿越狭窄弯道、积水和破损支架,彻底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够不着、看不全”的难题。“蛇头”搭载的180度旋转高清摄像头,能将电缆沟大范围内部细节实时回传清晰影像;配合AI算法,系统能智能识别电缆裂缝、绝缘老化等隐患,实现自动分类与精准标记。结合温湿度与行进距离数据,地下电缆状态与风险位置一目了然。

“以前咱们人工钻电缆井,又闷又窄还不安全。”东莞城区供电局副总经理梁柱强、生产计划部副主任游效昌则表示,“机器蛇的加入,让我们的巡检从‘只看地面’延伸到‘地下深查’,覆盖得更全,保电也更有底了。‘十五运’保电容不得半点差池,我们与高校合作引入这款智能巡检设备,将地下电缆巡检从‘人工探底'升级为‘智能排查’,为赛事供电筑牢安全防线。”

创新演进:从技术研发到实战应用

此次服务“十五运”的“机器蛇”,是东莞理工学院“双百行动”创新成果的再优化。此前,在学校与新丰县的结对合作中,针对当地狭窄电力管道检测难题,机械工程学院武静博士团队联合新丰供电局,成功研发出国内首款适用于150毫米管径的仿生智能检测“机器蛇”。该设备于今年5月通过验收,以低成本、高安全的优势为行业痛点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为适应“十五运”赛事场馆电缆沟的复杂环境,研发团队进行了专项优化:升级步态参数自调节算法,扩大检测视角,提升越障能力;融合多模态感知策略与双通信冗余网络,确保在极端环境下仍能稳定回传数据并精准评估环境,使其成为真正适用于地下复杂场景的智能检测装备。

协同创新:科技力量护航体育盛事

从高校实验室到城市生命线工程,这条穿行于地下的“机器蛇”,成为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的生动实践。东莞理工学院“双百行动”专班办积极牵头,推动武静博士团队与东莞供电系统深度对接,以科技创新响应重大赛事保障需求。

“我们将持续深化与供电系统的合作,在赛事期间实现‘人员与设备双到位’,用科技力量护航‘十五运’。”武静博士表示。据悉,东莞理工学院仿生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依托机械工程学院成立,并由学校校长马宏伟牵头的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广东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中心、东莞市智能仿生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进行技术支撑。实验室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仿生机器人设计和研制、应急救援仿生、生物运动机理研究、生物力学研究等,主要开展仿生蛇形柔性机械臂技术研究、四足城市巡检机器人、大中型扑翼飞行机器人技术、多机种协同作业群体控制和机器人自组网技术等工作。主要成员在运动仿生学、仿生控制与系统集成等领域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20余项,横向科技服务项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20余项。

文字:记者 赵浛锐 图片:莞工宣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