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土机的轰鸣,唤醒了沉睡的闲置地块;精心的“微改造”,让街角的“疤痕”变身休憩小园。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临近,一场针对城市边角地带的整治行动正在莞邑大地如火如荼进行。数月来,东莞城管按照《东莞市市容市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深入开展“三边三地”整治提升工作,通过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推动一批昔日“脏乱差”的卫生黑点,蜕变为整洁有序、焕发活力的城市新空间,助力城市“整洁有范迎全运”。
系统谋划,全面排查整治
“三边三地”,即山边、塘边、路边和边角地、插花地、闲置地,这里常常是垃圾“避风港”、虫媒“温床”。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下简称“市城管局”)于今年5月印发《美丽东莞“三边三地”整治提升工作方案》,聚焦市容环卫、城市“六乱”、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四类突出问题,系统治理城市环境顽疾。在“整洁有范迎全运”的号角吹响后,该项工作迅速进入决战阶段。
连日来,在市城管局的统一指导下,全市各镇街(园区)积极响应,针对“三边三地”“四旁五边”等“脏乱差”频发的黑点,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排查,着重突出第十五届全运会主要场地和道路沿线,共摸排出问题点位1624处,并以问题为导向,建立问题台账,绘制“作战图”,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形成“实地摸排—问题梳理—精准施策”的闭环工作机制。截至目前,1624处问题点位已全部完成整改销号,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权属交叉、责任真空,曾是“三边三地”整治的最大难题。对此,不少镇街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有效畅通部门协作渠道,助力问题高效解决。在厚街,大量变电箱围栏内存在“脏乱差”问题,市城管局通过与市供电局现场走访和交流座谈,建立起“城管-供电”双向联络名录,明确处置流程等措施,实现高效对接,迅速解决变电箱“脏乱差”问题,形成了“多方共管、快速响应”的长效治理模式。
精准施策,“微改造”焕新生
在全面清底的基础上,东莞摒弃“一刀切”模式,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治,让“微改造”释放出提升城市品质的“大能量”。
在塘厦镇清湖头社区,全市“三边三地”综合整治的部署落地为一场“空间革命”。通过“摸底数、建机制、强功能”,社区将5.9万平方米闲置空间转化为惠民空间,建成竹公岭、榕树头等口袋公园,新增绿化1.56万平方米,植入步道、健身设施与岭南文化元素,打造“15分钟绿色生活圈”。同时,利用桥下空间新建5个智慧停车场,提供986个车位,破解“停车难”痛点。“社区近年来变化很大,美观了、整洁了,大家更愿意到户外休闲。”住在附近的王阿姨笑着表示。
不少镇街还巧借蚊媒防控工作“东风”,有序推进闲置地块围挡拆除及环境整治工作。其中,沙田镇的整治成效位列各镇街(园区)首位。自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该镇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以“三边三地”为重点,联动农林水务局、沙实集团及属地村(社区)开展闲置地块综合治理,对闲置地进行垃圾清运、杂草铲除、平整地块等工作,累计完成111处闲置地块垃圾清运及土地平整工作。近日,不少市民惊喜发现,原本杂乱无章的闲置地焕然一新,视野开阔,蚊虫明显减少,异味也消失了,纷纷为此点赞。
这些各具特色的实践,正是东莞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助力“全域文明迎全运”的生动写照,让各个“边角料”变成了彰显城市温度的“金角银边”。接下来,东莞城管将结合全域文明建设,持续深化“三边三地”区域环境问题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市容市貌,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举办提供坚实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