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行业首份碳中和报告发布,绘就2045社区净零路线图
东莞+ 2025-10-27 21:37:06

从楼道灯追着日出自动熄灭,到厨余垃圾在社区花园里“变废为肥”,一场“绿色蝶变”正在中国千万个小区悄然发生。10月25日,在“2025美丽中国 我是行动者 绿色空间使用者”案例交流学习活动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物业行业碳中和战略与路径报告》。这份行业首份碳中和报告,以万科物业实践为样本,为社区破解减碳难题提供了系统方案。

破解权责迷局,物业拿到“碳管理授权书”

“以前,公区电梯、路灯的能耗算业主还是物业?想换节能设备都怕扯皮。”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问题,如今有了破局之策。

报告指出,万科物业创新性地通过《物业服务合同补充协议》,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对小区公共设施的“运营控制权”。这意味着,从走廊灯到水泵房,其碳排放正式纳入物业碳核算范围。

“这相当于给物业发了‘碳管理授权书’,”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专家解释,“依据国际标准,‘运营控制权’让公区排放有了明确责任主体,扫清了减碳落地的制度障碍。”这让昔日“没人管”的公区排放,成为可量化、可管控的“减碳富矿”。

黑科技上阵,社区藏着“花式减碳密码”

报告展示了一系列已落地验证的减碳技术。万科物业为部分社区量身打造“光伏-储能-灵石智慧微电网”系统,实现了能耗监测、电梯节能、光伏储能微电网调控,光伏发电量可补充公区用电,多余电力纳入社区能源管理体系。2021年-2023年,搭配电梯能量回收、太阳能路灯等设施,社区人均碳排放强度年降幅超10%。

小区路灯会追太阳?万科物业的太阳钟照明系统堪称“节电高手”,它能根据不同城市的日出日落精准调控开关灯时间,覆盖2500多个项目后,公共照明用电量平均下降10.62%,年节电超1亿度,相当于少烧3.5万吨标准煤。

居民当主角,从“旁观者”变“低碳合伙人”

报告指出,物业正打破“单打独斗”的减碳模式,构建“政企民”协同治理生态。

“投一袋旧衣服换3件生活用品,参加堆肥体验课领5斤有机肥!”作为万科业主,退休的李大爷算起了自己的“低碳账本”。这种“参与有奖励、减碳有收益”的模式,让越来越多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合伙人”。

据了解,万科的碳积分体系已链接640万家庭,不少社区还办起“二手市集”,闲置玩具、家电在邻里间循环利用,既省了钱,更拉近了关系。

绘就路线图:2045年瞄准社区净零排放

物业减碳绝非“一阵风”,《报告》更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中国物业碳中和转型分为三阶段推进:

2025年-2030年“筑基精算”,碳在哪里?实现公区分项计量全覆盖,让每个岗位都有“控碳责任”;

2031年-2040年“系统脱碳”,碳怎么减?大规模推广光伏、储能等绿电设施,力争绿电占比超40%;

2041年-2045年“净零引领”,碳如何转价值?90%社区实现运营期净零排放,社区微电网接入城市虚拟电厂,甚至能向市政提供碳汇资源。

“未来的物业,不仅是小区管家,更是绿色生态运营商。”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健表示。目前,各大头部企业已纷纷发布碳中和目标,万科物业的实践经验也为行业提供了“降本增效+社区治理”的双重参考。随着节能收益ABS融资、光伏CCER碳资产开发等金融工具介入,物业减碳正形成“投入-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文字:记者 冯文彦 图片:受访企业供图 编辑:李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