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溪镇路东干部训练旧址广缘庵的陈列室里,一盏老式煤油灯静立于玻璃柜中,灯身斑驳,玻璃罩上还留着岁月熏染的痕迹。柔和的光晕悄然洒落,仿佛轻轻唤醒了那段被时光封存的峥嵘岁月。
“这盏煤油灯,曾照亮中共路东县委举办训练班的每一个夜晚。”讲解员的声音轻缓却坚定。凝视着它,我仿佛看见昏黄的光晕下,年轻的革命者围坐一圈,手捧《毛泽东选集》,字字铿锵;看见他们在灯光下秘密绘制山区路线图,眼神坚定……那微弱的火光,不只是照亮一间小屋,更是点燃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之火。
穿行于铁场村的客家围屋之间,耳边响起老党员黄阿婆动情的讲述:无数个不眠之夜,几位同志围坐在昏黄灯下,由执笔党员一字一句写下密信。墨迹未干,信便郑重交到她手中。她接过薄薄信笺,也接过了沉甸甸的信任与使命,随即隐入夜色,踏上危机四伏的送信之路。灯火虽微,却照亮了信念,也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步出广缘庵,回望那盏静立于玻璃柜中的煤油灯,它在灯光下泛着微弱却坚定的光泽,仿佛仍在燃烧着那个暗夜里的信仰之火。走出这段历史,现代清溪的繁华图景映入眼帘——昔日客家围屋间的灯火微光,已化作“湾区智造”灯火通明的创新高地;游击队员穿梭的蕉林小道,早已延伸为连接世界的高速路网与数字动脉。
从东纵战士手中的煤油灯到今日东莞实验室里不灭的科研灯光,从战火纷飞中的秘密交通线到如今“世界工厂”迈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转型之路,这片热土始终赓续着一股不屈不挠、敢闯敢创的精神血脉。那盏斑驳的老灯提醒我们:东纵的火种,从未熄灭,它已融入城市跳动的脉搏,化作今天千万东莞人砥砺前行的奋进之光。
铭记,是最好的致敬;传承,是最深的缅怀。这束从历史深处投来的微光,不仅照亮了来时的路,更指引着未来的方向。
作为新时代的东莞少年,我们站在先辈用热血守护的土地上,接过的不仅是红领巾的荣光,更是“东纵精神”的薪火——在课堂里刻苦求知,在生活中勇担责任,在未来岗位上精益求精,把个人梦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2班 叶子;指导老师:黄巧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