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裹着青草与泥土的清香,我攥着边角微微发皱的研学任务卡,跟着老师和同学们踏上“革命精神润乡土”的旅程。作为东莞清溪的孩子,我曾在课本里读过东江纵队的故事,却从未像这次这样,近距离触摸红色历史的温度——这趟追寻东纵足迹的研学,让我在家乡的土地上,读懂了藏在时光里的红色密码。
第一站是韩氏客家围屋。青灰色砖墙爬满深绿藤蔓,阳光透过叶片缝隙,在地面洒下细碎光斑。讲解员说,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围屋已有250多年历史,五进式走道从空中俯瞰,恰似韩氏家族的字辈图谱,藏着客家人“尊祖敬宗”的传统。而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围屋墙角那些不起眼的暗格。韩碧玉主任蹲下身,轻轻拨开一块松动的青砖:“当年东江纵队战士曾在这里隐蔽,这些暗格就是他们存放传单和药品的地方。”
我伸手抚摸厚实的夯土墙,掌心能触到泥土粗糙的纹理,仿佛摸到了客家人艰苦奋斗的温度。韩主任说,围屋的每一块砖瓦,都是先辈们一双手一双手垒起来的,他们开荒耕作,用坚韧撑起家园。“这就像东纵战士,”她声音轻柔却有力,“没有先进武器,却凭着守护家国的心,在山林里打游击、保家乡。”看着围屋天井里枝繁叶茂的老桂树,我忽然觉得,客家人的坚守与东纵战士的勇敢,早像树根般扎进了清溪的土地。
第二站广缘庵的红色课堂,是此行最难忘的记忆。百年古榕枝叶如伞,遮住夏日炎热,树下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我们刚坐下,84岁的东江纵队老战士张阿婆便拄着拐杖走来,她穿着深蓝色布衫,手里攥着块褪色手帕,开口是亲切的客家方言:“当年我才十岁,跟着父亲给战士送情报。他总说,‘阿妹,遇着敌人就把纸条吞进肚子,绝不能让他们拿到’。”
阿婆的声音有些沙哑,却把我们拉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围坐在青石板上,看着庵里保存的革命传单刻印工具,仿佛看到了深夜里战士们秘密工作的身影。走进东江纵队纪念馆,泛黄的《前进报》、锈迹斑斑的大刀让历史变得鲜活。我轻轻摸着展柜玻璃,心里暗暗想:原来英雄离我们这么近。
最后一站的云溪桃花谷,是另一番热闹景象。我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炒茶,嫩芽在铁锅里翻滚;知识竞答时,当老师问起东江纵队成立时间,全场齐声喊出 “1943 年 12 月 2 日”,声音惊起了林间的白鹭。杨子萱同学说清溪从 “世界工厂” 变成 “湾区绿肺”,是传承了东纵精神。我望着山谷里的绿水青山,忽然明白:革命精神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我们手中的接力棒。
研学结束时,夕阳把围屋的影子拉得很长。我在院墙上看到一行红字:“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回家路上,我把研学任务卡小心放进书包,卡上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都像种子种进了心里。我知道,这趟旅程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守住榕荫下的红色约定,把东纵精神藏在心里,用勤奋学习武装自己,用勇敢担当要求自己,像东纵战士那样,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让革命火种在我们这一代继续发光发热!
作者:东莞市清溪镇中心小学 六年级 10班 胡云翼;指导老师:黄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