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南丝竹的清雅遇上岭南粤韵的灵动,一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10月24日晚,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再次亮相东莞市文化馆星剧场,奏响“丝竹交响”专场音乐会,为“莞苏和鸣”谱写新篇。
十五运会开幕在即,东莞是篮球、举重赛事的承办地。本次演出以“共迎十五运 精彩在东莞”为主题,向为十五运会辛勤付出的筹备服务保障工作人员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奏响“跟着十五运游东莞”好声音,释放出“跟着十五运游东莞”的活力信号。
以民乐为媒的“双向奔赴”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东莞民族乐团,分别是苏州、东莞两地独具特色的亮丽文化名片。
作为国内民族管弦乐领域的顶尖力量,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自成立以来屡获殊荣,包括全国文旅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十大优秀民族管弦乐团、奥地利音乐剧院奖·国际交响乐团奖等,七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创作扶持计划,一批优秀团员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等荣誉。乐团由著名指挥家彭家鹏任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朱昌耀任艺术指导,聘请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刘锡津、顾冠仁及民族音乐活动家王书伟任艺术顾问,拥有演奏员九十余人。
东莞民族乐团是由东莞市文化馆精心打造,由毕业于各大音乐院校的专业音乐人才组成。乐团根植广东音乐沃土,依托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创作并演绎了一系列风格多元的音乐作品,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成功举办多场专场音乐会,并在诸多大赛中屡获殊荣。主演的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广受好评。
2024年至今,以乐团为载体,“莞苏和鸣”频频奏响,两地民乐交流持续升温。2024年9月,朱昌耀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首赴东莞,星剧场座无虚席,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让观众深深沉醉,为两地艺术交流拉开序幕;2025年5月,东莞民族乐团携原创国乐实验剧场《可园可源》登陆苏州,在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奏响岭南韵律,用广东音乐诉说东莞故事,完成了这场以民乐为媒的“双向奔赴”。
“从去年起两地建立联系后,这次再来东莞,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彭家鹏说,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去年来的是一个中型团队,反响特别好,这次把整个大团带了过来,所展示的风貌和声音是不一样的,希望带给东莞市民不一样的视听体验,深化两地文化交流。
十五运会前夕,再度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来到东莞,朱昌耀言语间难掩喜悦,称希望借此次音乐会进一步促进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为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注入新活力,并表示未来将加强两团互动、相互支持、共谋发展。
书写民乐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
此次再次来到东莞,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诚意满满,以“快闪互动+‘丝竹交响’专场音乐会”,给东莞市民带来双重惊喜。
在专场音乐会前的快闪活动中,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奏响了《我的祖国》《八段锦》《江南欢歌》等经典曲目,并携手东莞民族乐团共同演奏莞苏两地的经典作品《步步高》和《茉莉花》,让两地的文化交流再度升华。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的碰撞,直接将“莞苏和鸣”具象呈现。
备受关注的“丝竹交响”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专场音乐会由彭家鹏执棒,朱昌耀领衔,带领90多位青春乐手,演绎六部经典佳作,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漫游中外。开篇的《苏州好风光》以传统民歌为基底,用四段旋律勾勒出新时代新苏州的鲜活气象;朱昌耀领衔演奏的《乡思情韵》,将赤子的乡愁与期盼融入每一段弓弦;家喻户晓的《茉莉花》经重新编排,尽显东方女性的善良、坚韧之美;《丝绸之路》则以独特的异域风格,奏响古路新声。中场休息后,组曲《澳门随想曲》用五个篇章描绘中西文化的交融共生,结束曲《龙舞》运用大量的打击乐段落,将音乐会氛围推向顶峰。六部作品以丝竹交响为线索巧妙串联,不仅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在碰撞中融合、在传承中创新”的深层内涵,更以乐为桥,奏响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时代强音。
“深感震撼!从悠扬的丝竹到激昂的鼓乐,每一段旋律都充满魅力,展现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受邀前来观看演出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城市志愿者、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学生柯嫚婳激动表示,非常荣幸欣赏到一场如此精彩的视听盛宴,让她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励她们更好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寮步志愿者协会艺术团团长刘玉坤看完后同样表示“特别震撼”,称获得一次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刚好是在‘共迎十五运’期间,举办一场这样的音乐会,真的非常鼓舞人心、激动人心!”
丝竹声歇,余韵悠长。这场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未完待续。随着两团合作的持续深化,莞苏两地不仅会在人才培养、作品共创上产出更多成果,更将以民乐为媒,让江南丝竹与岭南清音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共同书写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的新篇章。